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供给侧改革是社会普遍提及的重点话题,要求企业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教育为社会输入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教育领域也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如何确保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经济地位,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2008年底,国务院做出了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采用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决定,从2009年伊始正式实行。此举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在中小学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是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率先之举,也是推行教育改革的创新之处。从国家人社部、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此次工资制度改革的本意是通过调整薪酬结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建立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以绩效管理的方式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学校教学的质量,进一步落实教育公平、推动均衡发展。迄今为止,绩效工资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已贯彻落实了八年,整体上增加了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但新工资制度的激励目标并没有充分实现,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不显著,呈现较弱的趋势。可以说,从制度的设计安排到落实执行,不同的行动主体采取不同的态度和策略对其加以“阐释”和“运作”,致使此项制度的实施效果与追求目标出现了偏离。在所调查的小学中,绩效工资制度激励教师的理想导向并未完全地发挥出来,激励效果较弱。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问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对国内外关于绩效工资制度和教师激励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绩效工资和教师激励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是解读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在了解制度的实施背景和相关内容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制度所包含的激励导向。第三部分是调查绩效工资制度对小学教师的激励状况。结合小学教师的实际问题编制调查问卷,并对收集回来的问卷统计分析。问卷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广泛地调查小学教师对绩效工资制度的熟知、评价情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在小学的实行情况以及该制度对小学教师激励的状况,同时加以访谈法,深度发掘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根据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着重分析绩效工资制度对小学教师弱激励的原因,包括:制度设计上忽视其本体性功能;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下“受益人缺席”严重;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取向发生偏离;外在制度执行与内在心理诉求出现失衡。第五部分是从优化制度设计、变革管理方式、明确激励取向、加强心理建设和重视多方面需要等维度提出基于绩效工资制度的小学教师激励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