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学”与“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两个突出的问题。在以学生贷款为主的学生资助体系的作用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难”问题得以解决,但负债后的就业和生活可能受到影响。同时,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使得供给的饱和与紧缺并存。以关注入学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亟需转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 理论界对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的目标存在争议,对于建立在贷款减免基础上的资助方案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存有疑问。萨卡罗普洛斯(Psacharopolous)、伍德霍尔(Woodhall)最早注意到该项政策在学生贷款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并建议将其作为贷款偿还的替代方案。翟德曼(Ziderman)则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成本补偿视角建立了新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应用的关键要素。随着实践的深入,国外相关实证研究开始关注政策的有效性,并提供了该项政策缺乏吸引力的证据,但一直缺乏优化政策的建设性意见。 尽管理论上存在争议,该项政策在引入成本分担和学生贷款的世界各国仍然应用广泛,且补偿方式多样。我国引导大学生基层服务的政策实践从2003年开始实施,在短短12年间,中央部门相关政策出台及调整达103次之多。在改革过程中,政策对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愈加宽广,财政投入进一步提高,使基层服务领域人力紧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该政策仍然缺乏激励,存在着目标错位、补偿标准偏低、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同时,财政补贴的支出效率值得关注。大学生基层服务补偿是广泛用于学生贷款的配套措施。实际上,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是一种独立于劳动合同之外、专门针对大学生基层服务行为给予补偿的合约形式。合约激励机制的设计影响到合约目标的实现——更多的参与、更好的服务,则是促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服务于基层的关键。 本研究在对“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法,重点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实践经验。发达国家主要采用教育成本补偿方式激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发展中国家则多采用志愿服务补助的手段进行激励。归纳国际上使用的合约模式主要是两种:含定向贷款和定向奖学金在内的“在校模式”和包含“服务-减免”、“服务-代偿”和“服务-补偿”等形式的“在岗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了我国东、中、西部13所高校3987名毕业班学生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愿、就业选择、基层服务动机等重要行为变量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相关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发现了对政策制定有关键启示作用的数据依据,并构建了大学生基层服务的个体决策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基层服务意愿共同决定基层服务选择。②大学生就业期望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基层服务选择。③基层服务意愿是由服务动机驱动的。基层服务的动机可分为“志愿服务型”、“专业匹配型”和“职业过渡型”和“暂时失业型”等四种动机类型。④具有这四种服务动机的大学生均有基层服务意愿。只有就业期望得到满足的大学生才会最终选择基层服务。因此,该模型的结论认为大学生基层服务的合约激励必须把经济因素作为设计的重点。 基于以上实证数据分析结果和个体决策过程模型,本文提出了基于工资差异的补偿金定价机制。人力资本投资的定价法则脱离外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具有静态和封闭的特点,不能体现基层服务劳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政策的吸引力。本文提出了“人力资本回报定价”观点,认为补偿金定价应该以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的回报作为指导原则,应该体现出人力资本回报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鉴于此,补偿金以补偿性工资差异为基本构成要素,综合考虑人力资本和基层服务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使用因素法和精确法建立起了补偿金定价模型。 在补偿金定价的基础上,按照激励机制设计思想,本文依据机会成本的“高”和“低”两类,将基层服务潜在群体做了进一步分类,提出了多元化激励的关键依据。针对潜在群体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设计出信息甄别机制和道德风险控制机制,这两种机制将与定价机制联动,保证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的目标实现。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通过文献研究、政策文本研究和访谈,分析和归纳我国2003年以来大学生参与基层服务的政策演变与实施现状,并从合约角度分析归纳我国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主要存在三方面的激励偏差:一是合约目标错位,基于学费或债务的补偿方式不能体现计策鞥服务的价值,补偿金定价强调专业差异而忽视服务差异,且价格偏低;二是逆向选择问题导致基层服务劳动力市场萎缩,合约中单一的支付方案造成潜在群体类型混同、低质低价,;三是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大学生在基层服务期间的努力程度无法控制,服务中止及违约的情况多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着眼于“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根据所设计的补偿金定价模型,重建我国的大学生基层服务补偿金定价机制。提出调整政策目标为“基于国家需要的就业补偿”,利用因素法估计补偿金系数,测算补偿金标准,根据潜在群体类型设计设计基于岗位特征和服务期限的多元支付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 总体而言,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将学生资助的范围从入学扩大到就业,将政策理念从“基于个人需要”向“基于国家需要”扩展,将资助的依据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向收益转变,并兼顾到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是一项多目标多效用的学生资助手段。建立在合约激励机制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依据国情、参考国际经验、合理设定目标、选择适切的合约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约方案,加大保障力度,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将带动整个中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就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持续有效地释放出激励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