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及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儿童甲状腺癌和约60%的成人甲状腺癌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某些控制细胞分化的基因异常表达是PTC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T-box转录因子2(T-box transcription factors 2,TBX2)基因是T-box家族成员之一,属于发育调控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其编码蛋白TBX2长约712个氨基酸,主要作用是促进肿瘤细胞形成、增殖和抗肿瘤细胞衰老。TBX2在乳腺癌、膀胱癌、胰腺癌、肾细胞癌、恶性神经内分泌瘤、甲状腺癌及弥漫性胃癌中均有表达。TBX2主要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机制致瘤,还可能与肿瘤高侵袭性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上皮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从原发位点向周围组织迁移的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特征在于上皮性质的丧失和间充质性质的获得,E-钙粘蛋白表达的缺失以及N-钙粘蛋白的表达上调是其特点,通过检测到肿瘤组织中E-钙粘蛋白表达的缺失以及N-钙粘蛋白表达的上调可以用来确定肿瘤组织中EMT的存在。EMT亦被认为与肿瘤高侵袭性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共同检测TBX2在PT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IHC法检测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在PTC病灶中的表达来确定EMT发生情况,分析TBX2对PTC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影响及其与EMT的相关性。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研究成果,探讨TBX2在PTC发生、进展、侵袭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PTC的临床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方法:使用IHC法和RT-PCR法检测102例PTC病例,收集检测结果一致的91例PTC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及临床病历资料,使用IHC法检测病灶中EMT发生情况,并统计分析TBX2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性、甲状腺被膜外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及EMT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71.4%(65/91)的PTC病例存在TBX2高表达;高表达组中,64.6%(42/65)的病例肿瘤直径>1cm,明显高于TBX2低表达组(64.6%vs38.5%,χ2=5.187,P=0.023);TBX2高表达的病例具有更多的多灶性(70.8%vs50%,χ2=4.115,P=0.043)、被膜外侵犯(60.0%vs34.6%,χ2=4.801,P=0.028)和更多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44.7%vs23.1%,χ2=5.815,P=0.013);TBX2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灶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R2=0.366、R2=0.502);在TBX2高表达的PTC病例中,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0.0%和89.2%,而TBX2低表达的PTC病灶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4%和73.1%,即TBX2高表达的病例中,E-钙粘蛋白表达更低,而N-钙粘蛋白表达更高。
结论:TBX2在PT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TBX2阳性表达与PTC恶性程度高、直径大、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为PTC恶性程度判定及预测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T-box转录因子2(T-box transcription factors 2,TBX2)基因是T-box家族成员之一,属于发育调控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其编码蛋白TBX2长约712个氨基酸,主要作用是促进肿瘤细胞形成、增殖和抗肿瘤细胞衰老。TBX2在乳腺癌、膀胱癌、胰腺癌、肾细胞癌、恶性神经内分泌瘤、甲状腺癌及弥漫性胃癌中均有表达。TBX2主要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机制致瘤,还可能与肿瘤高侵袭性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上皮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从原发位点向周围组织迁移的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特征在于上皮性质的丧失和间充质性质的获得,E-钙粘蛋白表达的缺失以及N-钙粘蛋白的表达上调是其特点,通过检测到肿瘤组织中E-钙粘蛋白表达的缺失以及N-钙粘蛋白表达的上调可以用来确定肿瘤组织中EMT的存在。EMT亦被认为与肿瘤高侵袭性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共同检测TBX2在PT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IHC法检测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在PTC病灶中的表达来确定EMT发生情况,分析TBX2对PTC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影响及其与EMT的相关性。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研究成果,探讨TBX2在PTC发生、进展、侵袭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PTC的临床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方法:使用IHC法和RT-PCR法检测102例PTC病例,收集检测结果一致的91例PTC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及临床病历资料,使用IHC法检测病灶中EMT发生情况,并统计分析TBX2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性、甲状腺被膜外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及EMT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71.4%(65/91)的PTC病例存在TBX2高表达;高表达组中,64.6%(42/65)的病例肿瘤直径>1cm,明显高于TBX2低表达组(64.6%vs38.5%,χ2=5.187,P=0.023);TBX2高表达的病例具有更多的多灶性(70.8%vs50%,χ2=4.115,P=0.043)、被膜外侵犯(60.0%vs34.6%,χ2=4.801,P=0.028)和更多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44.7%vs23.1%,χ2=5.815,P=0.013);TBX2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灶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R2=0.366、R2=0.502);在TBX2高表达的PTC病例中,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0.0%和89.2%,而TBX2低表达的PTC病灶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4%和73.1%,即TBX2高表达的病例中,E-钙粘蛋白表达更低,而N-钙粘蛋白表达更高。
结论:TBX2在PT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TBX2阳性表达与PTC恶性程度高、直径大、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为PTC恶性程度判定及预测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