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旨在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补充路径,完善举国体制,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结论如下:(1)“南通现象”堪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中的典范,但是“南通现象”还是折射出与盲目追求后备人才数量增长和粗放式培养方式相伴而来的学训矛盾、文化素质低下、升学难、就业难和招生难的恶性循环。如果不满足后备人才成长必须具备的6个条件(表7),转变培养方式,那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人荒”问题或许永远无解。(2)基于系统论的理念,面对困境中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体教结合”的近期改革应该是在现行的体制下首先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院校化”。但是,后备人才成长应该具备的6个(约束)条件体育院校(培养单位)必须满足,如果不能满足(违反)其中任何一个(约束)条件,那么,这个培养单位就不具有可执行性,是不可操作的。就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而言,都不能满足这6个条件。所以,必须提高一个层级,从部委的层次考虑,国家体育总局可以通过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满足这6个条件,即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国家集训队可与北京体育大学共建培养精品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基地。否则,在各省、区、市注册的苗子不会往北京体育大学输送。(3)精品学生运动员训练基地规避了“层层衔接”中的局部利益对系统训练的干扰,确保少年儿童甚至学龄前儿童实施多年、科学、系统的早期定向培养;能确保其在10-12年训练的各个阶段的训练内容、重点、负荷量与强度大小及要求都能依据其个体生长发育的特点科学安排。(4)精品学生运动员训练基地是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补充路径,是竞技体育获得良性运行的机制。唯有切实地把文化教育作为运动员群体的战略选择,竞技体育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5)精品学生运动员训练基地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自留地”,首先要为扩大优势项目的数量以实现扩大获得奖牌项目覆盖率而设置优势项目,同时更应该针对后备队伍人数下降的项目、发展水平低的项目(田径、足球等)和社会认知度的偏、冷、难项目(拳击、柔道、帆船、皮划艇等)优先设项,以弥补这些项目后备人才的不足,确保我国奥运项目协调均衡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