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氏志贺氏菌是最常见的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它与大肠杆菌在基因组水平上有着高度的同源性和相似性,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毒力大质粒的有无。所以有观点认为,志贺氏菌是由大肠杆菌获得毒力大质粒进化而来的。同时,志贺氏菌也是一个质粒毒力基因和染色体各类基因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的典型范例。由于一个蛋白并不是独立地完成某个生物学功能,而是要与其他蛋白结合并相互调节形成蛋白复合物来行使其功能,因此仅对单个蛋白进行定性和功能分析已不能满足我们从整体水平深入了解志贺氏菌的需求。于是,我们实验室首次开展了对志贺氏菌全菌可溶性蛋白复合物的研究,用BN/SDS-PAGE2-D电泳的方法共分离并鉴定到福氏2a型志贺氏菌2457T中的53个同源多聚体蛋白复合物和9个异源多聚体蛋白复合物。在这些同源多聚体蛋白复合物中,50个是已在大肠杆菌中报道过的,还有3个是以前未被报道过的。通过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够揭示细胞生理状态的本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途径以及细胞调控的机理。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在37℃和30℃培养条件下福氏志贺氏菌蛋白复合物的表达情况,发现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3个蛋白复合物(PyrB/PyrI、GlmS和MglB)表达丰度的改变与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的合成有关。已有许多研究表明,LPS的合成对于福氏志贺氏菌毒力的发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通过对比福氏志贺氏菌野生株与毒力大质粒缺失突变株以及大肠杆菌野生株与毒力大质粒导入突变株在蛋白复合物表达上的差异,我们发现福氏志贺氏菌毒力大质粒通过调控谷氨酸脱羧酶及ATP合成酶的表达,从而调节菌株的抗酸性。志贺氏菌作为肠道致病菌,要在胃酸和肠道内产生的不稳定的脂肪酸中生存,抗酸性是非常重要的表型,有研究认为强抗酸能力可能是志贺氏菌超低感染剂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上述结果更为清晰地展示了志贺氏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抗酸机制。综上所述,福氏志贺氏菌可溶性蛋白复合物表达谱的构建,扩展了对福氏志贺氏菌生理学特性的了解;不同培养温度下蛋白复合物表达变化的结果,为全面深入分析志贺氏菌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此外目前已经明确,除了毒力大质粒上的核心毒力基因编码区外,许多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参与了志贺氏菌的致病过程。因此,要更好地研究志贺氏菌的致病机理,还需要阐明毒力大质粒与致病菌基因组(染色体)之间的调控关系。本文构建缺失毒力大质粒突变株、大肠杆菌毒力大质粒导入突变株与野生株进行对比的研究设计开辟了筛选毒力相关蛋白的新思路;复合物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改进以及获得的宝贵经验也为深入开展蛋白质复合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