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是当代日本文坛深受欢迎的两位作家。这种影响力除了表现在超高的作品销量之外,更体现在二人作为日本文学的旗手,在冲出亚洲、迈向国际的文学全球化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之中。在日本国内有着“当代文学天王”称号的村上春树自不必说,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36种语言,介绍到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中国的读者来说,村上春树几乎成为了当代日本文坛的一个标杆。而身为评论家吉本隆明女儿的吉本芭娜娜,虽不如村上在中国的影响力和熟知程度,但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和朴实文风,在日本文坛独树一帜。其作品被3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尤其在欧洲的德国、意大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日本评论界称作“当代文学天后”。[1]对比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作为战后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文坛新一代,还是作为努力与世界文学接轨的作家,其二人在写作风格、主题表现、语言特色以及生死观、价值观等方面,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又各有各的风格和特点。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和《厨房》进行了对比研究。就作品的主题而言,两部作品虽然讲述的都是恋爱故事,但实质上都可视为“成长小说”。但两者又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基调——《挪威的森林》关注都市青年的生存状态,成长和孤独是其主题关键词;《厨房》则注重发挥“疗伤小说”的功效,把重点放在痛苦之后的自我疗愈。在作品的表述形式上,两部作品虽然都带有私人性,但又有别于传统私小说的特质。村上春树对于日本传统文学和文化的接受,较之于欧美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显得微乎其微;吉本芭娜娜在表现出私小说化倾向的同时,将侧重点放在人性的自我救赎中,以正能量感染读者。在村上和吉本的这两部作品中,对死亡情有独钟,且着墨甚多。但在各自的作品中,死亡又带有不同意义。村上着重通过日本传统的尚死情节展现死亡美学,芭娜娜则意在强调追求生的意义,呼吁人们看到死亡背后的重生。在语言风格上,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都善于运用有别于日本传统文学中的话语模式,在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同时,形成了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叙事艺术和风格。这也是两部作品受到读者喜爱和追捧的要因。不过,村上对于哲学语言、爵士乐和幽默表达的热衷,吉本芭娜娜对于口语化和质朴文风的偏爱,又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