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项研究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林业项目“桉树纸浆用材树种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专题编号:96-011-01-03)的部分内容。为了缩短我国与植桉发达国家的差距,针对我国桉树良种种质资源缺乏、人工杂交育种规模有限、优良无性系少、工厂化育苗规模小、技术不配套、桉树人工林生产力普遍较低的现状,从种源家系试验、人工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无性系抗性育种、无性系测定,以及无性繁殖技术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良种选择到繁育各个环节进行了技术组装配套,其主要结果为: 经韦塔桉13个种源的试验,其种源间生长量有极显著差异。其中10、13、7号种源在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上表现优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粗皮桉14个种源244个家系试验中表现3年生种源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家系内的平均遗传力均大于相应的单株遗传力,已显示早期种源家系选择的效果。 通过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的改良,采用的嫁接、矮化杂交圃技术和花粉储藏技术,使大规模开展人工杂交育种成为可能。而建立无性系矮化种子园将成为今后桉树人工杂交育种的发展方向。 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遗传标记方法对13个种源的韦塔桉进行了种源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分子标记的分析,并结合5年表现型试验综合评价,我们认为韦塔桉种源内和种源间遗传结构复杂,遗传多样性丰富,种源群体间变异大于种源群体内变异,发现了韦塔桉种源群体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早期选择人工杂交最佳组合和优良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优树选择方面,经多年实践采用五株优势木法选优,使优树选择可靠率达到20%,为人工杂交亲本选择和优良无性系选择奠定了基础;从27个无性系抗风性选择和47个无性系抗病性选择研究,得出各无性系间的抗风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回归分析可知树高、叶量、皮厚和木材密度是影响无性系抗风性能的主要因子;同时,用WFT接种技术筛选出31个无性系是抗病品系,10个为感病品系,6个为高感品系,研究结果与这些无性系在生产上的表现一致。 从3年生27个无性系主要性状的分析与评价中得出: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无性系的年均生长量差异极为显著,两者之间也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各无性系的干形指标(胸高形数、胸高形率)与其产量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与产量相 中南林学院博土学位论文关的主要性状的种间差异显著;包括树高、胸径在内的各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通过于形指标和无约束指数选择法,评定了各无性系的综合表现,并选出ECI、CH3、CHI等18个表现优良的无性系。 按树组培与扦插技术研究,为按树大规模无性繁殖提供了技术保障,按树组培技术更趋成熟,同时通过对组培过程的关键技术一培养基配方进行了深入的配方改良试验,筛选出4个优良继代配方和4个优良生根配方用于生产;在扦插技术研究中着重从高温多雨季节扦插生根率低和难生根的按树无性系扦插两个难点入手,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空气相对湿度、扦插期平均温度和扦插基质含水量是影响扦插生根的主要因子。采用苗床定期杀菌消毒和大荫棚内套小棚的方法使高温高湿季节扦插生根率从51.2%上升到89.4巳 从而实现了扦插苗全年生产;抗酚剂的应用有效地减弱了按树生根抑制物的作用,尤其对难生根的按树无性系有极明显的促根作用,这两项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按树嫩枝扦插育苗技术,为无性繁殖工厂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大大加快了优良无性系生产应用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