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随着中国城乡居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快速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善,近年来高尿酸血症人群的总体发生率正在逐渐迅速增加。高尿酸血症病(HUA)主要是一类由嘌呤代谢紊乱症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尿酸在人体代谢中主要经由肾脏途径,且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人体内的重吸收与代谢主要取决于尿酸盐转运蛋白,而其驱动力则来自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上的钠钾ATPase(Na+-K+-ATPase,NKA)。NKA最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中国城乡居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快速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善,近年来高尿酸血症人群的总体发生率正在逐渐迅速增加。高尿酸血症病(HUA)主要是一类由嘌呤代谢紊乱症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尿酸在人体代谢中主要经由肾脏途径,且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人体内的重吸收与代谢主要取决于尿酸盐转运蛋白,而其驱动力则来自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上的钠钾ATPase(Na+-K+-ATPase,NKA)。NKA最早被发现是作为离子泵参与转运细胞内外的Na+和K+,使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及电位差趋于平衡,并保持动态稳定。既往研究发现,NKA还可具有信号传递调控功能,通过激活不同通路的蛋白激酶参与细胞间信号的传递,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和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其功能障碍在慢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展研究中均起重要作用。在尿酸性肾损伤中机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本研究拟探讨不同尿酸浓度对肾小管上皮细胞NKA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监测、早期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实验对象为人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使用CCK-8细胞毒性试验进行测定,并选取最适宜的尿酸作用浓度,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2、配置可溶性尿酸溶液,设立0-16mg/dl浓度梯度组,分别刺激24-72h时长的HK-2细胞,设立药物干预组对照试验,在活性氧反应最强组加入活性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进行对照。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使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试剂盒检测每组细胞的总ROS表达情况。3、配置各浓度(0、4、8、12、16 mg/dl)的尿酸,并分别作用于HK-2细胞约四十八小时,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细胞内ATP产生和NKA活性改变,选择反应最强尿酸浓度组分别作用细胞1小时、6小时、24小时、48小时,平行对照检测各组细胞内ATP产生和NKA活性改变。4、配置不同浓度(0、4、8、12、16 mg/dl)的尿酸,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各组实验细胞静息电位。5、配置不同浓度(0、4、8、12、16 mg/dl)的尿酸以及药物干预组A(cont+活性氧抑制剂NAC)和B(16mg/dl+活性氧抑制剂NAC),分别作用于HK-2细胞48小时,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NKAα1亚基和酪氨酸蛋白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rc)的表达。结果:1、经CCK-8细胞毒性实验检测及倒置显微镜观察,实验组设置的尿酸浓度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没有显著影响。2、4 mg/dl中的尿酸组HK-2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较,ROS反应强度无明显差异,8-16mg/dl的尿酸组中HK-2细胞的ROS则反应强度明显增强;药物干预组(16mg/dl+NAC)HK-2的ROS的产生较16mg/dl实验组明显减少。3、与对照组及4mg/dl尿酸组HK-2细胞相比,8-16 mg/dl尿酸组HK-2 NKA活性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与对照组相比,12mg/dl尿酸组在1-24 h内NKA活性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趋势显著增加,直到48 h才开始下降。与对照组(0mg/dl尿酸组)相比较,4-16mg/dl尿酸组ATP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12mg/dl尿酸组在培育1小时,6小时,24小时后,ATP呈时间依赖性降低;48小时与24小时组无明显改变。4、与对照组相比较,4、8、12和16mg/dl尿酸组静息电位绝对值逐渐降低。5、同对照组细胞相比较,4 mg/dl UA组和药物干预A组HK-2细胞中的NKAα1亚基的表达并无明显地改变趋势,而8-16mg/dl尿酸组HK-2细胞的NKAα1表达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同16mg/dl尿酸组相比,药物干预B组HK-2细胞内的NKAα1表达水平明显受到抑制。同对照组相比较,4 mg/dl UA组和药物干预A组HK-2细胞中的Src表达基本无明显的差异,而8-16mg/dl尿酸组HK-2细胞内的Src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强;与16mg/dl相比,药物干预B组HK-2细胞的Src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高浓度的尿酸可能通过刺激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NKAα1亚基的表达,导致NKA活性受损,进而激活NKAα1/Src信号转导,诱导Src高表达导致肾小管功能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无牵开器动态微牵拉技术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中的经验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6年11月-2021年7月单一术者采用无牵开器动态微牵拉技术手术治疗的38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术后长期的影像及症状学随访,总结手术经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35例(92.1%),次全切除(Ⅲ,Ⅳ)级3例(7.9%)。病理结果示:WH
目的:通过对107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胸部影像学特征、肿瘤标记物、确诊方式,总结其临床特点,探讨肺结节的良恶性潜在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选自2019年10月-2021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肺结节,并收住入院。通过收集其一般信息(年龄、性别、吸烟史),胸部影像学资料(结节直径、位置、数目、密度、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 n,PCI)与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有关。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带来了一种“介入无植入”的新策略,然而目前DCB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仍然存在
目的:初步阐明,在早产小鼠不同生长发育时期,CD4+IL-17+辅助性T细胞(Th17)分化特点;探讨早期补充外源性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在早产小鼠Th17分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早产小鼠模型建立:对孕18天的SPF级BALB/c小鼠连续两天腹腔注射米菲司酮(RU486),诱导孕鼠早产,获得胎龄小于20天幼鼠,为早产小鼠。2.实验分组:将早产小鼠随机分为早产实验组(A组)和早产对照组(B组),
目的:A激酶锚定蛋白(AKAP)5是AKAP家族中的一种支架蛋白。既往研究报导以及我们前期实验研究都发现,AKAP5参与了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构。然而AKAP5是否参与了心肌细胞的凋亡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AKAP5是否参与了缺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凋亡及其潜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胚胎心肌细胞H9C2,过表达AKAP5后构建缺复氧(Hypoxia and Reoxygenation,H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咳嗽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EOS)count)进行分析,探讨Fe NO、外周血EOS计数在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中的诊断价值,从而为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
目的:探讨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对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的抑郁症状是否具有改善作用以及基于PSD的病理生理机制,探索各类型炎症介质与PSD的发生发展是否相关。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入住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患者82例,其中PSD的患者42例,脑卒中不伴抑郁患者4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
目的:探讨单一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及其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通过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证实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并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线数据、实验室检验数据。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第一部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影响因素和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回顾性收集和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和发病后90 d预后等数据。依据术中DSA观察的软脑膜侧支情况将所有
目的:通过观察早产儿入院后抗凝治疗前和抗凝治疗后的血凝相关指标变化,探讨D-二聚体、FDP在早产儿DIC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2020年09月~2021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为28~366/7周的早产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出现DIC早期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未出现DIC早期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按照胎龄分为一组和二组。检测观察组早产儿抗凝治疗前及抗凝治疗后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