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作为四季之一,与许多民族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对冬天的感受和喜好各有不同,冬天对各民族生活、文化、精神和性格的影响程度也千差万别。就疆域辽阔的俄罗斯而言,它地处高纬度地区,一年中几乎有半年时间在严冬中度过。冬天在俄罗斯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留下了诸多痕迹,具有多重形象。俄罗斯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的形成也受到冬天一定程度的影响,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棱镜。与“俄罗斯冬天”相联系的民族文化现象在俄语中的表现异彩纷呈,凝聚着俄罗斯人对冬天的特殊情感,寄寓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将这些孤立的语言单位统一于“Русскаязима”语言文化场内,采用文本—对话的方法,通过组合与聚合研究,探寻冬天对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的影响,力图揭示俄罗斯冬天的素朴语言世界图景。论文主要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现实性,确定了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方法,指出了论文的新意,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厘清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与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将“俄罗斯冬天”视为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一个扇面,引入语言世界图景概念。在区分了科学世界图景与素朴世界图景概念基础上,从人本中心论出发,论证俄罗斯民族对“俄罗斯冬天”的认识是素朴的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一部分,形成本文的认识论基础。接着,我们对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外位性理论分别作简要介绍。它们相互映照、想互补充,奠定了本文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第二章主要构建“Русскаязима”语言文化场的总体框架。本章引入俄国学者沃罗比约夫(В.В.Воробьев)的语言文化场理论,对语言文化场的定义、结构、组成要素及其组织原则进行介绍。为更好地把握зима语言文化场的走向,进而对зима一词的语义发展历程进行语言学探讨。我们同意并接受我国学者彭文钊博士关于语言世界图景知识系统、语言文化场层级系统和语言文化单位的定位和划分方法,将“Зима”语言文化场中心结构按照分主题的语义表达类别划分为实体文化知识层、规范文化知识层和精神文化知识层。对“Зима”语言文化场的核心结构、中心结构和边缘结构进行厘定,确定研究的操作原则和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构建总体研究框架。第三章是对“Русскаязима”语言文化场的聚合研究与组合研究。本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实体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对“Зима”语言文化场进行了多层级地场性分工和分析。并对具有丰富文化指涉含意的语言文化单位进行关键词研究,从中彰显俄罗斯民族的某些精神和个性,如:俄罗斯人的心灵宽广性、最高经验形式、世界使命意识、宗教性、共同性、极性化、狂欢化等。对“俄罗斯冬天”进行整体研究在语言学界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其中表现出的多层面、多角度以及复杂程度对本文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本文的研究只能说是一种尝试,试图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打开“俄罗斯冬天”这个极具神奇色彩的大门,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参考的平台。阐释并未结束,研究只是起步,所面向的还是未来无限的探索空间。在论文的选题、撰写、修改直到定稿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彭文钊副教授一直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许多建设性意见,他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他一丝不苟的精神、严谨谦逊的作风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而他渊博的学识则是我未来奋斗的目标。另外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郅友昌教授、孙汉军教授、杨喜昌副教授和杨仕章副教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了我真挚的关怀和切实的指导。在读博士毕磊也在材料上也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可以说,文章的完成也凝聚着他们无私的心血和劳动,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