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把文化研究纳入了翻译理论研究中去。勒菲弗尔提出的操纵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派中的一个著名理论。它认为文学翻译活动受一系列翻译外部因素的限制和操纵,包括翻译自身性格和其所在社会环境而形成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赞助人、论域、编辑和读者反映等因素。这些因素对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使研究者从仅仅关注文本内部因素转向对文本外部因素的研究,把翻译研究从文本拓宽到文化的领域。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小说描写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人性被压迫,自由被掠夺,思想被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人性已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
本文在操纵理论的指导下,选取董乐山、刘绍铭和孙仲旭三人的译本,跳出对文学译本采取的规定性、评估性方法,以及单纯考察译本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的框框,从描述性的翻译理论角度分析比较《1984》的三个中译本,客观地审视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个人意识形态、不同年代的主流诗学如何影响翻译题材、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对操纵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小说《1984》中译本的研究现状做了文献综述。
第三章探讨了操纵理论的起源和勒弗菲尔的操纵理论分类: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翻译的具体影响。
第四章介绍了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以及所选的三个译者及他们的中译本。
第五章具体分析了三个译本中操纵理论的体现,举例涉及到各个译者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诗学和翻译观等。
第六章对本论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分析对比三译本,揭示了操纵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年代的主流诗学确实影响了译者翻译题材、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最终的翻译作品的效果。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小说描写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人性被压迫,自由被掠夺,思想被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人性已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
本文在操纵理论的指导下,选取董乐山、刘绍铭和孙仲旭三人的译本,跳出对文学译本采取的规定性、评估性方法,以及单纯考察译本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的框框,从描述性的翻译理论角度分析比较《1984》的三个中译本,客观地审视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个人意识形态、不同年代的主流诗学如何影响翻译题材、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对操纵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小说《1984》中译本的研究现状做了文献综述。
第三章探讨了操纵理论的起源和勒弗菲尔的操纵理论分类: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翻译的具体影响。
第四章介绍了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以及所选的三个译者及他们的中译本。
第五章具体分析了三个译本中操纵理论的体现,举例涉及到各个译者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诗学和翻译观等。
第六章对本论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分析对比三译本,揭示了操纵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年代的主流诗学确实影响了译者翻译题材、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最终的翻译作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