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内容为黄帝和当时三位名医之间有关中医病症、诊断、疗法和养生的问答互动,有必要基于评价理论对其问答互动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收集了《黄帝内经·素问》中存有问答互动章节的源语文本及其由李照国(2005)与文树德和特斯诺(2011)翻译的这两个有代表性的英译文本来建设汉英双语可比平行语料库,并且基于廖美珍(2002)的庭审问答互动模式把《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问答互动模式进行分类;然后,结合Martin(2003)的评价理论和White(2001)的介入评价框架,建立了态度和介入子系统下由“情感”、“判定”、“否定”、“反预期”、“预期”和“宣布”等组成、经过修订的评价框架;其次,采用ICTCLAS1.0和CLAWS7分别对语料进行汉语分词和汉英语词性标注,使用软件AntConc通过赋码提取相关词类后,使用软件Loglikelihood and Chi-square Calculator1.0统计和评价子系统词性的频次来对比两个英译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似然函数比和显著性系数,旨在衡量翻译过程中英译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以及两个英译文本之间所产生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问答互动模式可分为6种,每种都有其不同特点;其次,“判定”存在过译,“情感”、“否定”、“反预期”、“预期”和“宣布”中存在欠译,两个译文中“宣布”的欠译表现最为明显。经过修订的评价框架下两个英译文本的频数在折线图上接近重叠表明李照国(2005)的译本与文树德和特斯诺(2011)的译本之间存有相似性。再次,李照国(2005)的译本存在过译和欠译现象表明译文与译文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即除了“判定”类频数较高以外,其余的子系统频数低于或接近原文的折线,这反映出翻译文本与源语文本在“情感”、“否定”、“反预期”、“预期”和“宣布”等方面的频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与李照国(2005)英译多采用直译、音译和转移读者注意力的脚注等方法相比,由于文树德和特斯诺(2011)采用意译、使用通用英语词语来翻译中医术语以及在翻译《黄帝内经》章节前对翻译原则和语义晦涩难懂的中医术语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所以他们译本中问答互动的英译在评价资源频次的统计上尽管弱于李照国(2005)英译,但是显示出与源语文本更加接近自然“对等”,对于西方缺乏中医背景知识和中医文化的读者能产生更好的交际效果。
这种实证分析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种新的模式,从评价理论视角来考察中医典籍及其英译文本之间的问答互动模式下评价方面的频次统计是否对等,以此来检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检验西方读者在缺乏中医知识背景的情况下阅读中医英译文本的效果是否与汉语母语读者阅读汉语原语文本的效果一致,这对于中医文化和疗法向西方国家的传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收集了《黄帝内经·素问》中存有问答互动章节的源语文本及其由李照国(2005)与文树德和特斯诺(2011)翻译的这两个有代表性的英译文本来建设汉英双语可比平行语料库,并且基于廖美珍(2002)的庭审问答互动模式把《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问答互动模式进行分类;然后,结合Martin(2003)的评价理论和White(2001)的介入评价框架,建立了态度和介入子系统下由“情感”、“判定”、“否定”、“反预期”、“预期”和“宣布”等组成、经过修订的评价框架;其次,采用ICTCLAS1.0和CLAWS7分别对语料进行汉语分词和汉英语词性标注,使用软件AntConc通过赋码提取相关词类后,使用软件Loglikelihood and Chi-square Calculator1.0统计和评价子系统词性的频次来对比两个英译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似然函数比和显著性系数,旨在衡量翻译过程中英译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以及两个英译文本之间所产生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问答互动模式可分为6种,每种都有其不同特点;其次,“判定”存在过译,“情感”、“否定”、“反预期”、“预期”和“宣布”中存在欠译,两个译文中“宣布”的欠译表现最为明显。经过修订的评价框架下两个英译文本的频数在折线图上接近重叠表明李照国(2005)的译本与文树德和特斯诺(2011)的译本之间存有相似性。再次,李照国(2005)的译本存在过译和欠译现象表明译文与译文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即除了“判定”类频数较高以外,其余的子系统频数低于或接近原文的折线,这反映出翻译文本与源语文本在“情感”、“否定”、“反预期”、“预期”和“宣布”等方面的频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与李照国(2005)英译多采用直译、音译和转移读者注意力的脚注等方法相比,由于文树德和特斯诺(2011)采用意译、使用通用英语词语来翻译中医术语以及在翻译《黄帝内经》章节前对翻译原则和语义晦涩难懂的中医术语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所以他们译本中问答互动的英译在评价资源频次的统计上尽管弱于李照国(2005)英译,但是显示出与源语文本更加接近自然“对等”,对于西方缺乏中医背景知识和中医文化的读者能产生更好的交际效果。
这种实证分析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种新的模式,从评价理论视角来考察中医典籍及其英译文本之间的问答互动模式下评价方面的频次统计是否对等,以此来检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检验西方读者在缺乏中医知识背景的情况下阅读中医英译文本的效果是否与汉语母语读者阅读汉语原语文本的效果一致,这对于中医文化和疗法向西方国家的传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