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以山东省中部一个远离城市、缺乏资源优势而实现了非农化的村庄H村为个案的实地研究。通过对H村在改革前后经历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探讨村庄主动进取、渐进发展,实现非农化的内在逻辑。
我们通过对村民的访谈收集资料,并获取了关于村庄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我们发现在村庄发展初期,一方面利用村庄内部的地缘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利用村党委与国家行政体系之间的天然联系获取外部支持。在村庄发展过程中,改革后遗留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了村庄的发展方向;村党委延续了改革前的强大动员能力,成为村庄发展的主导力量。村庄内部的传统因素也在非农化过程中悄悄地改变着。村民的职业非农化,生产的季节性观念转变为工作的时间观念,村民生活从散漫无序转变为有节奏和条理性。村民的面对面直接交往在减少,业缘人际交往在增多。村庄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发生半社会化的转变,养老敬老的传统与之发生了摩擦,但是没有被消减而是得到了加强。村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表明了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但是农民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
最后,我们总结了H村发展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在内部传统因素与外来现代因素的互动融合中,村庄内部条件不断成熟,村庄主动开发利用村庄内部的有限的资源,实现了内源性发展。我们认为在H村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是改造原有的集体组织框架,实现了农民的组织化。我们也发现了H村这种农民组织化路径具有封闭性、同质性等自身局限,因此提出要增强其开放性,谋求大市场体系中的专业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