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级政府提出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支出标准,并强调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迫在眉睫。为了改善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核算体系中生均教育成本数据不够精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调研的4个县进行科学性的生均标准成本测算,为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政策理论基础。本文界定研究对象为中小学生均经常性成本,包括教学成本、学校管理成本、支持性服务成本和非教学成本四项。文中利用2015年收付实现制下的四个县144所调研中小学的学校会计账目数据,通过对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得出调研地区小学和初中不同功能下的生均成本以及生均经常性成本。然而现实中学校教育费用的发生往往存在着非效率的可能,因此基于收付实现制下需要测算中小学的生均标准经常性成本。而标准成本是不可以直接观测到的,本文运用成本函数法通过控制学校教育产出、学校管理效率、以及各类和教育成本影响因素有关的变量,采用一定的计量技术进行估算。通过对调研地区成本函数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学校在校生人数和学校管理相对效率这两个变量对生均经常性成本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生均经常性成本会随着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而减少,而随着学校相对管理效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地区类别变量(是否是城镇校)以及随迁人数比例变量与生均经常性成本的关系并不显著。并且调研地区小学实际投入水平已经超过标准成本,那么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说,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分配这些投入的教育资源以使效率达到最高,带给学生最优的教育产出。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对未来我国义务教育成本核算与政策制定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其一,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实现从满足财政收支平衡的低水平投入保障管理向达到一定教育产出的成本绩效管理方向的转变;其二,建立统一、规范的生均标准成本科学测算方法;其三,完善差异化的成本补偿政策,对城镇和农村校不同规模实施差异化补偿政策;最后,适度调整中央与地方间义务教育支出职责,加强省级统筹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