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据1978-2010年江苏省农业生产统计数据,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整理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格局分化,通过因素分解法探讨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变化的直接贡献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1978-2010年,江苏省粮食生产呈明显先增长后起伏波动态势,粮食生产重心由苏南向苏北转移。水稻的总产贡献越来越不明显,至1990s,小麦取代水稻成为主要的增产作物。粮食总产可分解为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两大因素,其中,粮食单产的增加是江苏粮食总产增加的主导因素,粮食单产变化总体可说明67%的粮食总产变动;粮食播种面积则对江苏粮食总产主要表现为减产贡献。(2)江苏省水稻的播种面积变化决定了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变化,小麦是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唯一播面增加的作物。粮食播种面积可分解为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三大因素,其变化主要由种植结构主导,两者间极显著相关,接下来依次为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江苏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主要是因为种植结构向经济作物调整、水稻播种面积的减少和耕地的大量非农化,1990s降幅最大,复种指数的增加是唯一补充,但效果甚微。(3)粮食单产可分解为粮食生产力和粮食品种配置两大因素,粮食单产的不断提升主要来自粮食生产力的正效应,江苏省粮食生产力的变动总体可说明96%的粮食单产变化。江苏省粮食单产增量的下降缘于作物生产力对粮食单产的促进效应逐渐下降,而粮食品种配置贡献从减产效应转为增产效应,到了中后期成为粮食单产增加的重要补充。(4)1997-2010年,苏南地区的粮食生产萎缩,苏中、苏北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大幅提高,特别是苏北地区的淮安、盐城和连云港三市,已成为江苏省重要的粮食产区。(5)1997-2010年,江苏省粮食总产南减北增的地域分化来自于粮食单产增幅南低北高和播种面积变化南负北正。具体原因:苏南普遍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苏中、苏北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的调整虽有一定的负效应但影响不大。对于粮食单产变化的南北差异,粮食生产力正效应的南强北弱和结构效应的南负北正,导致苏南单产提升幅度不及苏中、苏北。作物单产水平基数高和粮食生产目标的转变,导致苏南生产力效应的相对弱势;水稻种植面积的南缩北扩,导致结构效应的南负北正。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平衡产销区利益和走健康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江苏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