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题所选取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拟由米歇尔·福柯提出的“异质空间”和凯文·林奇提出的“都市意象”及其相关理论和方法入手,经由当代中国电影中都市意象的类型、主题和叙事方式探讨电影中都市空间的呈现以及都市中“空间的文化形式”等问题。
该文分为七个部分。
论文第一章首先论述米歇尔·福柯提出的“异质空间”概念和及其方法意义,说明异质空间与乌托邦的理论关联和差异性所在,而后将其纳入电影理论及批评的领域,并介绍“空间理论”的诸种倾向。
第二章论述都市意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将其引入电影批评领域,确立其在该文中的对象地位。此外,这章还简单介绍适用于这一对象的符号学批评方法,以及当代都市化和都市人两方面的因素对都市意象的影响。
第三章区分出电影中都市意象意义生成的诸层面,即全球及国族层面、都市及都市区域层面、家的层面、身体层面、物的层面五种。同时,这章提出“世界尽头”、“都市废墟”、“都市迷宫”、“空房间”、“失控的身体”、“收藏物”等作为各层面中的代表意象,在论述中初步展开异质空间的理论视角来关注电影中的都市意象。
第四章列举福柯在《关于异类空间》一文中着重论述的异类空间诸种形态,归结出每一类型的精神特征、权力机制和叙事主题,并结合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都市意象予以论述和说明。
第五章延续第四章的问题和思路,并进一步列举出福柯论文中并未提及的空间场景五种,扩展第四章的论题,使异质空间的视角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六章从电影叙事方面着眼,主要探讨当代电影中具有异质性的叙事方式、叙事倾向、叙事结构及镜语叙事手段。
第七章尝试由90年代以来的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中各选取一部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个案研究及比较。三部影片分别为《深藏的百花》(陈凯歌,2004)、《三更之回家》(陈可辛,2002)和《天桥不见了》(蔡明亮,2002)。
结语部分列表总结该论文论述的都市意象诸层面、主题和叙事方式中的异质性及其审美特质,并重申该文尝试使用的研究视角的有效性。
该文认为,从异质空间的理论视角出发,借助对电影中都市意象的研究,以此探讨90年代以来电影中的都市空间呈现问题,这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思路。在方法论方面,该论文解析了异质空间的方法论意义并将其引向电影批评;在方法方面,该论文在影片文本分析和研究中能够印证异质空间与都市意象所带来的批评方法(关于都市的“地理政治美学”的批评);在影片个案分析方面,该论文能够借助意象和叙事分析来归纳电影中都市空间的类型,并探究当代电影叙事文本的美学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