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尺度的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加,同时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此外,同时或连续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比个别极端气候事件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更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全球变暖(Global Mean Temperature,GMT)、年代际(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多年代际变化(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尺度的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加,同时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此外,同时或连续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比个别极端气候事件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更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全球变暖(Global Mean Temperature,GMT)、年代际(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多年代际变化(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指数作为协变量带入广义极值模型(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参数中,考察夏季极端降水对外部强迫(GMT)和内部变率(PDO、AMO)的响应特征。同时,利用Copula模型刻画夏季降水和温度的联合分布特征,分析复合极端事件的未来风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非平稳GEV模型考察了夏季极端降水对外部强迫响应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GMT对中国区域约17.5%台站的夏季极端降水有显著影响。GMT指数每增加1℃,华北北部及东北南部台站的20年一遇降水(20-year return level of maximum daily precipitation,RL20)减少10~30%,重现期延长到25~45年;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台站的RL20增加10~30%,重现期缩短为5~15年。同时,GMT变化可能对夏季极端降水的趋势有贡献。(2)基于非平稳GEV模型分析了夏季极端降水对内部变率响应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夏季极端降水受年代际变化显著影响的台站占总台站数的26.8%。其中,约9.98%台站的受PDO的显著影响,约14.3%的台站受AMO显著影响。PDO从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时,华北地区台站的RL20减少10~30%,重现期延长;长江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区台站的RL20增加10~30%,重现期缩短。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序列与PDO指数显著负相关,而长江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序列与PDO指数显著正相关。当AMO从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时,东北南部地区、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台站的RL20增加20~50%,重现期缩短;华北地区部分台站的RL20减少20~40%,重现期延长。华北北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与AMO指数显著负相关,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夏季极端降水与AMO指数显著正相关。(3)考察了夏季降水和温度的关系,并利用Copula模型刻画了两者的联合分布特征,预估了复合(暖干、暖湿)事件的未来风险。结果表明,中国东部、西北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夏季平均温度与平均降水呈负相关关系。全球变暖1.5℃(2℃)时,暖事件、湿事件、干事件风险的区域平均分别增加2.30(2.83)、1.16(1.29)、0.86(0.82)倍,大部分地区暖事件、湿事件的风险增加1.5~4、1~2倍。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暖事件、湿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而干事件的风险减少。全球变暖1.5℃时,暖干、暖湿事件的区域平均风险增加1.82、5.48倍。大部分地区暖干、暖湿事件的风险增加1~3、3~9倍。全球变暖2℃时,暖干、暖湿事件的区域平均风险增加2.04、10.01倍。东北西部、华北、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暖湿事件的风险增加9倍以上。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双多普勒天气雷达(常州站和泰州站)的探测数据,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9年7月6日发生在江苏省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强度演变特征。利用上述数据,重点进行了多源气象数据融合算法的试验,来识别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近地层风场;融合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来探究强对流系统中的雹云结构。试验通过VAP(velocity azimuth processing)
带约束条件的矩阵函数优化问题是研究在某约束条件下求矩阵函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问题,其中约束条件是依据有关未知矩阵的结构特征以及实际问题需要来设定的.这类问题在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和数据科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已有结论从同维矩阵扩展到不同维矩阵上,这将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维数的数据分析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带约束条件的矩阵行列式函数的极小值问题,首先通过对目标函数中的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
地基雷达和星载雷达的联合应用具有很大的前景,但由于扫描方式、探测波段等的不同,两者探测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对地基C波段双偏振雷达(Nuist-C)和星载双频降水雷达(DPR)做关于反射率因子和降水量的对比验证,以更好的理解两者探测数据的特征和两者探测数据存在差异的本质原因,为两者数据的联合应用做准备。对比2015-2017年时空匹配的DPR和Nuist-C探测的反射率因子数据和降水数据,结果表明: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其中短历时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得更为显著。中亚由于其复杂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因此揭示中亚地区极端降水日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可能的物理因子,对提升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中亚地区缺乏小时站点观测数据,在开展相关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多源降水产品的在中亚地区的适用性进行系统的评估。故本研究首先选取5套卫星降水产品——TR
华南暖区暴雨具有降水强度大、突发性强、天气尺度扰动弱的特征,多发生在海岸线附近,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对华南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加强对华南暖区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暖区暴雨预报技巧。基于2008-2017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逐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和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本文对华南汛期(4-9月)广东海岸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客观筛查,通过合成分析从热动力因
华南前汛期出现在每年的4-6月份,为华南的主汛期,降水量可达华南地区全年降水量的40%-50%,在此期间极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暖区暴雨为华南前汛期暴雨最显著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影响但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局地性,使得对其的模拟及预报能力十分有限。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4.0及多源观测资料对两次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围绕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的中尺度演变和云微物理特征机制,以
地表反照率是计算地表辐射能量收支的关键参数,并通过影响地面-大气的能量平衡,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同时,地表反照率也是陆面过程模式模拟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天空散射比因子,对2005~2015年MODIS地表反照率气候网格产品MCD43B3提供的短波波段黑空和白空地表反照率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反映真实的地表反照率,以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以农业耕地为主的淮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太尉要你三更死,岂能留你到五更!"小时候玩"民兵捉贼"游戏,哼着这词儿跟对方叫板,感觉煞是威风,那是京剧《野猪林》董超、薛霸的两句二黄摇板。顽童们的游戏代入了英雄主义,又偏生喜欢摹仿坏人。悖谬与歧义无处不在,就像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便是让"强盗"做成了英雄。回想此生阅读经历,《水浒传》是我触
2019年,历史学科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持续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即强调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明确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命制了文科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