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一般指西医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常见呼吸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肺脓肿等,一般可以归类为中医肺系病证中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肺痿、肺痈、肺痨、咳血等证。肺系病的病种古人早已提出,脏腑相关及传变规律也有相关记载。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现代生理学、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角度,对中医学肺系疾病进行的研究和掌握是不全面的。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肺系病证脏腑相关性及传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医认为肺系病证的病因病机、生理病理均与脏腑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脏象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脏腑相关性及五行生克乘侮,脏腑经络联系关系,对下一步深入和探讨肺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未病防治,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医藏象学说以内脏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大不一样,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指解剖学的脏器,更重要的是指生理功能。因此,像中医肺系疾病,我们了解肺气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肺气宣发和肃降正常,则呼吸均匀调畅,水液输布正常。二者的功能一旦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和“肺失肃降”的病变,出现胸闷,咳嗽,气喘,咳痰等异常表现。通过对中医肺脏功能的理论及脏腑相关性的研究,中医认为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西医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西医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用以说明人的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五行“相生”可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肺(金)通调水道以助肾(水),为金生水;五行“相克”可用于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肺(金)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的上亢,为金克木。同时五行学说可用于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所采用的是五行生克异常规律,因此通过对肺系疾病相关性理论研究和临床分析,五行生克乘侮在防治肺系疾病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脏腑及经络的关系,经络学说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各个方面,与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等理论相互辅翼,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和脏腑互为表里,经络流转不顺,脏腑也会跟着受制;脏腑有病,经络就无法顺畅的运转。所以针灸以调整经络来平衡脏腑的功能是它治病的理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密切关系。以肺系中心来看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的相互协调;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和水液代谢方面的相互为用。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亦会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