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纺织品上的翼兽纹研究

来源 :北京服装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年装饰文化理论探索愈来愈丰盈与深入的大背景下,翼兽纹的研究虽丰,但较少有针对纺织品翼兽纹的深入探索。翼兽造型在世界艺术史中屡见不鲜,具有一定的世界性。中国古代纺织品翼兽纹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尤其是织物翼兽纹的两次兴盛与丝绸之路的两次繁荣关系密切,可以说在装饰文化领域,纺织品翼兽纹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结合点之一。对中国古代纺织品翼兽纹的研究可以揭示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启发性意义。囿于纺织品的易损性,针对中国古代纺织品翼兽纹研究的丰富程度远不及金属、石木等艺术媒材领域。纹样在中国古代纺织品领域的作用和价值十分突出,在高档织物中尤为明显,翼兽纹即为典型纹样之一。本文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图像对比等科研方法,对中国汉唐织物翼兽纹进行了研究。在实物论据的选择方面,笔者将纺织品考古实物作为重点论据的同时也大量对比其他艺术媒材证据,力求全面地论证观点。在翼兽艺术的源流研究方面,笔者认为汉代纺织品上流行的翼兽纹应是源于中国本土,而且从翼兽文化概念来源、应用场景来源和直接媒材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论证,继而对汉唐时期纺织品翼兽纹的兴盛、式微原因进行了剖析。本文将纺织品翼兽纹可分为农耕文化翼兽纹、游牧文化翼兽纹和商业文化翼兽纹三大类,并从纹样兽身、羽翼造型和配伍纹样三方面指出了其差异。此外,本文以实地调研、考古资料、文献调研为依据指出翼兽纹纺织品的使用人群,包括汉晋王侯、精绝王室、匈奴王室、吐蕃王室和唐朝宫廷与民间。期望本文能够对未来纺织品纹样设计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为研究储罐底板腐蚀缺陷处的应力,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对储罐罐底的不同半径、不同深度及不同间距的双腐蚀缺陷进行应力分析。结果表明:腐蚀深度增大时,凹坑内应力增大;腐蚀半径增大时,凹坑内应力减小。腐蚀深度为凹坑内应力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当两凹坑间距为凹坑半径时,两坑间的罐底板产生新的应力集中。当两坑间距小于1.5倍凹坑半径时,两凹坑相互干涉,罐底补板时可当作一个腐蚀缺陷处理。当两坑间距大于1.5倍凹坑半径
山岭地区高速公路与铁路建设过程中,桥梁占比大。工程施工中预制梁的施工速度、质量及成本是工程建设的关键控制环节。针对预制梁高效、高质量生产技术难题,提出了移动式台座预制梁智能化生产技术,设计了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对比分析移动式台座预制梁智能化生产技术与传统预制梁生产的功效,并开展了现场应用分析,该技术可在类似工程中得到应用,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逐渐被广泛应用,该建筑因为模块化、装配化优势,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速度,但是装配式结构对构件图纸的精度要求高,且对生产进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对此需要工程单位加强重视。BIM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其可以有效创建可视化模型图,以此优化施工工序、降低成本,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整体化管控。对此人们可以将BIM技术和装配式结构进行结合,以形成一种先进的施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学大师,鲁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篇章。同时,这些优秀的小说有部分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之中,如《故乡》《孔乙己》《祝福》等。隐喻作为文学当中的一种表达手段存在已久,而鲁迅小说文本也充满了隐喻性。在鲁迅的小说中,既作为物质性存在,也作为隐喻性存在的身体随处可见。该文旨在运用身体隐喻的方式,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文的鲁迅小说当中的人物身体意象进行具体剖析,并结合鲁迅小说集《呐喊》《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扩张之间的矛盾逐渐明显,城市生态空间质量下降、面积萎缩、功能破坏,一系列生态问题频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保护生态空间、协调人地关系为目的,以苏州高新区城市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空间多元综合识别-生态空间冲突分析-景观协调弹性设计”的思路展开研究:(1)开展基于自然-人工复合特征评价的城市生态空间识别方法研究:①在县域尺度下通过多因子指标评价进行苏州高新区
针对固态雷达脉冲压缩距离副瓣淹没弱小信号,进而影响目标显示与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设计最小化ISL失配滤波器结合距离副瓣自适应抑制算法。在对脉冲压缩系数优化的情况下,利用脉冲压缩先验信息,识别脉压副瓣区域,降低强目标副瓣对周围目标的检测影响,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正>开展定向生联合培养,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在核工业发展困难时期,为保障人才供给、防止人才断层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至今已走过25年历程,开辟了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成功路径,对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人才供给、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作出了积极探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