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巩固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个体因素与家庭环境两个方面。个体特征因素直接作用于同一性形成过程,家庭环境一般要通过与个体特征的相互作用才能对同一性发展产生影响。本研究从人格、因果取向和自我不一致三个个体因素以及依恋与分离-个体化两个家庭因素来考察大学生同一性状态的影响因素,探讨家庭环境与个体因素的单独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采取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徐州和太原选取7所普通高校的大一至大四的1131名大学生,使用修订后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Bennion & Adams, 1986),“大五”人格问卷(Costa & McCrae, 1992),因果取向问卷(Deci & Ryan, 1985),自我不一致问卷(Hardin, 2002),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Armsden & Greenberg, 1987),青少年分离-个体化测验(Levine, et al., 1986)进行集体问卷施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人格中的开放性和谨慎性对同一性获得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性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延缓,谨慎性与早闭状态有较强的正向联系,外向性、开放性较强地负向预测同一性扩散。因果取向中的自主取向负向预测同一性早闭,控制取向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获得和延缓状态,非个人取向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扩散,负向预测获得状态。自我不一致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扩散,负向预测获得状态。(2)除人格中的开放性对同一性获得状态和扩散状态有直接影响外,五种人格特质主要以因果取向或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3)良好的亲子依恋可较强地正向预测同一性获得,负向预测扩散状态。积极的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获得状态有很强的正向预测作用,消极的分离-个体化与同一性扩散有很强的正向联系。亲子依恋与积极分离-个体化有很强的正向联系,对消极的分离-个体化有很强的负向预测作用。(4)除对同一性早闭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外,亲子依恋主要以积极和消极的分离-个体化为中介对四种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5)高的亲子依恋与低的谨慎性、开放性相结合,可对同一性早闭做出较强预测。不论亲子依恋高低,高外向性都可预测较高水平的同一性延缓。高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谨慎性与低的消极分离-个体化相结合,最有利于同一性获得。在高开放性条件下,高积极分离-个体化预测较高的同一性延缓和较低的同一性早闭。(6)亲子依恋除对同一性获得和早闭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外,主要以因果取向或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分离-个体化除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外,主要以因果取向或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7)亲子依恋主要通过分离-个体化和因果取向/自我不一致的两级中介变量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间接影响,且亲子依恋对同一性早闭状态有较强的直接正向预测作用。(8)在分离-个体化与同一性获得、早闭状态的关系中同时存在人格的调节作用与因果取向/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且在消极分离-个体化与同一性获得状态关系中发现了谨慎性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即谨慎性的调节作用完全是以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