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城镇“大分散,小集中”规划策略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西南地区城市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空间发展将面临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城市空间外部扩展的需求与西南山地城镇建设用地有限的矛盾越演越烈,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城市形态发生剧烈变化。由于自然条件的门槛限制以及这些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度集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大分散,小集中”的发展模式是西南山地城镇必选的一种方式。  本文以西南山地中小城市空间形态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其分散式集中的必然性,结合规划实践提出了城市“大分散,小集中”总体宏观与组团微观两个层面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其他中小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思路。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城市形态、空间结构以及西南山地城镇的研究历程;介绍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以及相关概念。并着重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态“分散与集中”的思想渊源、辩证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内在机制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形态未来演变的趋势,并阐述“大分散,小集中”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布局分散、联系紧密、用地集约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存四个方面。  第二部分主要为第三章节,本章着重解释“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形态这个本应该为大城市、特大城市、乃至城市群的空间发展策略,为何适合于西南山地中小城镇。本章从西南山地中小城镇的形态特征开始分析其“大分散,小集中”的现实基础,并且通过西南山地城镇现状空间发展问题入手来分析西南山地中小城镇空间“大分散,小集中”的必然性。并借鉴相关分散式集中城市模式,提出西南山地城镇“大分散,小集中”空间发展模式。  第三部分为全文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以笔者参加、了解的规划实践为基础,提炼总结西南山地城镇“大分散,小集中”的规划策略。本部分主要从区域环境和微观组团两个层面来分析阐述。区域环境层面策略从城市未来空间形态选择、城市组团之间功能分区、城市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以及城市与自然的整体景观格局四个方面来提出规划策略。而在组团层面,主要从组团功能集中的不同方式、用地集约的方法和基础设施配置三个方面来提出规划策略。
其他文献
旧城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作为我国未来城镇化主力军的中小城市更是如此。在中小城市旧城区的发展进程中,公共空间的改造是旧城区
人口进入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1999年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个形势就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我国因为人口基数过大,所以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严
在我国,有这样一些的古建筑,它们经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曾经多次倒塌和被毁,但不久后人们就会重建它们,并不断进行维修和保护。这些建筑至今依保存完好,似乎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本
论文从建筑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量化分析的层面,将空间句法中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地归纳和疏理,进而以“可见性分析”、“组构分析”以及“空间可理解性分析”这三个基本原
学位
近十几年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于空前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中商品住宅的开发和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展开。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高层住宅建筑在节约用地、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从物质生活发展到人的精神需求层面,人居环境已成为目前的焦点问题。在住区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居住区户外活
本文以大舍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实践和设计手法为例,展开对空间关系原型建筑实践的研究。总结了相关理论文献的研究基础和建筑界对大舍实践的感性评价。从现代建筑类型学的角度,理
在研究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遗失建筑过多。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年代久远的建筑没有留下确切的资料和直观的形象,只剩下近乎废墟的遗址。秦汉代以前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用“经济”、“实用”、“美观”等有限的标准来审视当今时代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注重建筑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而非物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