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西黄土区位于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人工植被恢复是改善土壤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选取晋西黄土区人工植被(刺槐、苜蓿、侧柏、核桃、农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相结合分析土壤团聚体,测定土壤有机碳和球囊霉素及其两者的组分,对人工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库、土壤结构和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的变化规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人工植被恢复措施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人工植被干筛团聚体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2 mm大团聚体和0.25~0.053 mm微团聚体,呈现不规则的“W”型分布。湿筛团聚体含量的分布呈现不均匀的“V”型分布,团聚体百分含量主要在<0.053 mm粒级。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的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值表现为苜蓿>刺槐>侧柏>核桃>农地。刺槐、核桃、苜蓿的团聚体破坏率随着土壤的加深而降低,农地和侧柏团聚体破坏率随着土壤的加深而增加。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0.25 mm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苜蓿最高。人工植被恢复措施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2)人工植被恢复措施有利于活性有机碳的累积人工植被全土和团聚体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分布特征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全土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核桃>农地>刺槐>侧柏>苜蓿。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主要分布在>2 mm粒级,土壤碳固定更依赖土体大团聚体。人工植被全土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均随土壤加深而逐渐降低,团聚体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含量主要分布在<0.053mm粒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主要分布在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主要分布在0.25~0.5 mm粒级。苜蓿和侧柏有利于团聚体累积活性有机碳。(3)人工植被显著影响全土及团聚体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组分人工植被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剖面分布特征均随土壤的加深而逐渐减少,且在0-30 cm土层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全土易球囊霉素(easily extracted GRSP,EE-GRSP)大小为:核桃>侧柏>农地>刺槐>苜蓿。全土总球囊霉素(Total GRSP,T-GRSP)含量大小依次为:核桃>刺槐>农地>侧柏>苜蓿。团聚体GRSP组分主要集中分布在2~0.053 mm粒级,在0-100 cm土层GRSP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EE-GRSP/SOC、T-GRSP/SOC比值的剖面和团聚体分布特征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GRSP全土及团聚体贡献率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呈现升高的趋势。且GRSP的贡献率主要集中在1~0.25 mm之间,其中苜蓿的GRSP贡献率与其他样地相比较高。(4)人工植被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和球囊霉素相关性T-GRSP和SOC含量与MW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WD与EE-GRSP/SOC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EOC与GRS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OC与EE-GRSP、T-GRS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DOC与T-GRS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2~1 mm粒级MWD值与POC和EOC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EE-GRSP和T-GRSP均于SOC和POC有显著相关性(p<0.05)。2~0.5 mm粒级MWD值与EOC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0.053 mm粒级EE-GRSP与SOC和POC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