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我国开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同年12月,商业银行开始相继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但当时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进入市场时,并没有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导致价格波动较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没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产生。这使得刚开始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受到了冷遇。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停滞时期。直到2012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业务重启。2014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系列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调动了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性,相关证券产品的数量规模得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在原来的企业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以及住房抵押贷款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个人消费性贷款、租赁贷款、设备按揭贷款等。2016年又重启了不良资产贷款。2017年至今,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信贷资产证券化创立之初便被当作化解银行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的结构性融资工具。该业务通过将流动性不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从银行表内剥离,转化成流动性强的资金,来盘活银行资产。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发现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用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得的资金进行高风险贷款,过度发放信贷资产,同时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缓冲减少,反而提高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否真的会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仍不完善的前提下,尚未有定论。本文立足于我国国情,从理论出发,辅以相关的实证分析,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其实际意义。本文总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还有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概念界定,并详细解释了一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和运行过程的。同时,对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现状从市场规模、基础资产种类、基础资产档次以及二级市场流动性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三章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理论传导。该部分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界定,并利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然后讨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机制,包括正反两方面,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设计初衷虽然是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但若不辅以有效的监督,反而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第四章是利用15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14年及以后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对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过程中,提高作用占了上风,与上文的猜想一致。第五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在法律法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丰富证券化基础资产以及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共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