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市规划理论不断成长。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自由主义与民权意识逐渐兴起,体现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公民参与社会管治的行为愈发频繁。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吉登斯“结构化”与福柯“话语权力”等理论的影响下,将规划视为对话和协作过程的观点在西方城市规划学界兴起。协作式规划作为城市规划转型的一种新方式,应运而生,并逐步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尝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经计划经济体制向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社会发展面临转型,人们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等也发生变化。“深化改革”的社会共识强音下,公民民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上述背景下,国内城市规划工作产生撞变,规划面临着社会诉求多元综合、规划过程参与互动、规划决策公共利益导向等迫切需求,种种规划转型的潜在特征揭示了当下国内协作式规划的发展趋势。 基于此,论文首先对协作式规划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相关理论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协作式规划与传统规划方式进行对比,总结出协作式规划在规划语境、规划主体、规划过程和规划成果四个方面的不同特征。 然后,从开放性前提、多元化参与者、对话协作过程等方面对国外城市协作式规划实践进行探讨,分析多元规划主体在对话过程中的关注因素,以及不同语境下关注要素是如何引导利益群体之间展开对话协作、进而达成规划共识的,并总结过程借鉴。 最后,对国内相关规划实践进行研究,具体分析连云新城北崮山片区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凸显规划转型特征,阐述多元规划主体对话过程下的协作行为,以及动态环境下形成的规划共识。通过对重点设计范围内公共空间规划过程中的方式思变,揭示目前国内城市协作式规划的转型趋势。并以深圳案例作为又一佐证,阐述协作式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成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