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试验采用家兔制备急性胆总管梗阻的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胆总管梗阻不同时期及解除胆总管梗阻后胆囊病理,胆囊组织中NF-κB的表达改变,血清及胆囊组织中IL-8、内皮素(ET)的变化,为临床上治疗胆总管梗阻引起的急性胆囊炎提供动物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家兔54只,雌雄各半,体重2.2-2.5kg/只,随机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N);胆总管梗阻组(B):胆总管梗阻1天组(B1),胆总管梗阻3天组(B3),胆总管梗阻5天组(B5),胆总管梗阻7天组(B7);胆总管梗阻解除组(R):胆总管梗阻1天解除梗阻组(R1),胆总管梗阻3天解除梗阻组(R3),胆总管梗阻5天解除梗阻组(R5),胆总管梗阻7天解除梗阻组(R7),每组6只。每只家兔术前禁食过夜、自由饮水,以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无菌操作下开腹、游离胆总管下段。正常对照组胆总管分离完毕后关腹,手术后72小时处死动物;胆总管梗阻及梗阻解除组均在直视下置入一外径为2mm的细硅胶管,将硅胶管两端经皮下隧道引出,腹壁引出处距正中切口1.5cm,提起并收紧硅胶管,直视下观察以能阻止胆流为度,关腹并固定硅胶管。胆总管梗阻组分别于梗阻后1天、3天、5天、7天处死动物,而胆总管梗阻解除组均于梗阻解除后72小时处死动物。无菌心脏采血并离心分离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IL-8及内皮素;各组采血并处死动物后摘取整个胆囊,纵行剖取1/2研磨成匀浆,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胆囊组织中IL-8及内皮素含量;其余胆囊组织置于10%中性甲醛中以备制石腊切片行HE染色观察胆囊病理形态及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胆囊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所有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FOR WINDOW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Student-Newman-Keuls方法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胆囊大体形态及病理:胆总管梗阻后胆囊出现急性炎症。胆总管梗阻早期,B1、B3组家兔胆囊较N组增大、胆囊壁增厚、水肿,但囊壁完整、未见溃疡,胆汁为深黄色;镜下粘膜上皮无缺损,固有层、肌层、浆膜层均有水肿,有血管扩张充血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B5、B7组胆囊明显增大,被膜紧张,胆囊底部粘膜可见溃疡,严重者可见溃疡穿孔,周围形成包裹,胆汁混浊,颜色加深,多为墨绿色; B7组胆囊内可见小颗粒状结石形成;镜下B5组胆囊粘膜上皮部分脱落,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粘膜层、固有层、肌层、浆膜层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可有肌层断裂、破坏;B7组粘膜上皮消失,见大量白细胞碎屑,肌层模糊不清。胆总管梗阻解除后胆囊炎症较同时段胆总管梗阻组减轻。胆囊组织中NF-κB的表达: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胆囊组织中NF-κB的表达逐渐增强,B7组可见大量核着色细胞,胆总管梗阻解除组与同时段胆总管梗阻组比较,阳性细胞数减少,NF-κB的表达减弱。胆囊组织及血清中IL-8、内皮素: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胆囊组织及血清中内皮素、IL-8的含量逐渐升高,胆总管梗阻组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胆总管梗阻解除组与同时段胆总管梗阻组比较,胆囊组织及血清中内皮素、IL-8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总管梗阻导致急性胆囊炎症,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胆囊组织炎症逐渐加重,解除胆总管梗阻可减轻胆囊炎症。2.随着胆囊炎症逐渐加重,胆囊组织中NF-κB的表达增强。NF-κB作为重要的参与炎症反应的转录因子同样与胆囊炎症有着密切的关系。3.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胆囊炎症逐渐加重,炎症达到一定程度向全身发展,胆囊组织及血清中的IL-8含量逐渐增加,胆道梗阻解除后胆囊炎症减轻,胆囊组织及血清中的IL-8含量减低。IL-8作为重要的细胞因子也可反映胆囊组织及全身炎症反应程度。4.胆囊组织及血清中内皮素含量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含量明显增加,胆总管梗阻解除后内皮素含量减少,内皮素作为重要的参与组织损伤的因子在胆总管梗阻致胆囊炎症损伤的发生过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