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黄高速公路复合式路面车辙形成机理与处治对策研究

来源 :武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6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交通量大幅增加,车辆轴载、胎压显著增大,设计施工不合理导致混凝土路面在使用初期就出现路面损坏、使用性能下降等情况。在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复合式路面结构形式为解决或缓解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新的思路。但我国对于复合式路面的病害研究还相对较薄弱,本文参考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研究的基础上,对在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复合式路面的车辙形成机理及处治对策进行了研究。在武黄高速公路路面车辙检测结果基础上,分析武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抽检施工用的沥青、沥青混合料成品料质量,试验检验各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路面抗车辙性能和水稳定性,结果显示沥青混合料级配达到要求,但改性沥青质量不稳定,是由于改性沥青在2个拌和楼中储存时间的不同;采用ANSYS软件分析沥青面层应力,实测车辙深度与沥青面层厚度,统计各个断面的交通量,结果表明上面层最易发生车辙,面层厚度不是车辙深度的影响因素,交通量和累计标准轴载过大是车辙产生的主要原因。初步研究了武黄高速公路车辙处治对策,主要包括微表处和Novachip超薄磨耗层养护措施。分别从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试验、施工工艺、试验路段应用成果、经济效益分析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度不超过25mm,且长度20~160m的间断性车辙,可直接采取微表处进行养护;沥青面层厚度偏薄引起车辙,伴随横向裂缝,抗滑性能偏低的路段,宜先采用微表处进行车辙填补,再使用Novachip超薄磨耗层技术;养护施工前应先进行预处理,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的洒布量应控制在0.8~1.2kg/m2的范围内,沥青混合料摊铺后立即用12~15t双钢轮压路机静态碾压。通过试验路段铺筑,对武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养护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经过多年行车荷载作用,路表无严重车辙和裂缝产生,初步表明微表处和Novachip超薄磨耗层养护技术具有较好的抵抗车辙变形的能力,但试验段长期的使用性能还待更进一步观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GDM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血糖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GDM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正常体重组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儿童地中海贫血(地贫)的发生率及其中国人常见发病基因的分布特征。方法对4990例广州地区儿童进行以全自动凝胶电泳为主的地贫血液学检查,并利用以缺口PCR(g
目的分析北京市2006年出生缺陷监测的数据,了解北京地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结果2006年北京市
目的我们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X染色体异常,探讨这些异常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培养,常规制片后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偏瘫型脑瘫患儿66例分成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2)。两组患儿均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治疗
目的测定铁皮石斛茎、叶、花中多糖含量,并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为更充分地开发利用铁皮石斛资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铁皮石斛不同部位多糖含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采出程度越来越大,注采关系不完善油层,能量呈"梯度"性下降。为探索补充地层能量的新途径,开展低温自生气增能解堵技术研究。文章详细介绍
笔者主要分析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上的中小型变电站监控运行建设体系的建设方式,并且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几点在软件设计以及操作体系运行过程中经验和体会。
伸缩装置长期暴露在大气中极易遭到破坏,修复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增加桥跨连续长度减少伸缩装置数量或直接取消伸缩装置,不仅大大降低桥梁的造价以及养护维修的巨额费用
本文以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针对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技术差异,分析了智能化对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影响,并引入蒙特卡罗模拟来处理LCC中未来成本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