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通过《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来研究“呼愁”对帕慕克创作的影响。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帕慕克用两章来谈论“呼愁”,这种情绪对于他的成长和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分析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呼愁”一词的来源与发展,阐释了“呼愁”发展过程中的宗教意义、世俗含义和文学意义,帕慕克的“呼愁”与他自身的特质及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章分析了《新人生》中帕慕克对“呼愁”的形态描写和文化反思的四个方面:第一,对于西化和失去中心感的问题,青年一代与保守阶级持不同的态度,在小说的发展中,青年的迷茫、矛盾心理和保守阶级的固守都付之于行动,便是青年一代对新人生和新身份的追寻,而保守阶级则是偏激地坚持旧的传统,迷茫和固守也给杀人凶手和被谋杀者带来了不同的下场;第二,帕慕克写出了“呼愁”弥漫的当代土耳其现实社会,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性的问题;第三,寻找新人生和天使,其实到最后寻找的都是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与民族本土文化截然分不开;第四,怎样消解“呼愁”,即如何正确面对西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和身份。 第三章指出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描绘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是与当今他眼中伊斯坦布的黑白影像有着鲜明对照的,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又是由一幅幅细密画和许多小故事组成的,通过创造小说中的世界和人物,帕慕克释放了自己的忧伤来让故事中角色承担。而整部小说的构造,都是基于帕慕克对风格问题的反思,对西方世界的接受及对奥斯曼传统艺术形式的缅怀。从《新人生》到《我的名字叫红》的创作,都体现出帕慕克由于感受到“呼愁”,继而对个人身份和民族文化进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