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游经济带是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重要经济轴线,在经济效益的带动下,城市化率迅速提高,高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因此,本文以长江中游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二者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利用全局主成分方法分别构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并计算二者的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模型,分析2000~2013年长江中游地区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差异,此外,运用灰色关联度进一步探究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以及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以期为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化向着良好耦合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3年,长江中游四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呈“S”型发展态势,增长幅度小;而城市化水平呈“L”型上升趋势,前期增长较慢而后期增长迅速。(2)14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的耦合度增长缓慢,耦合协调度却明显增加,并且不同类型的城市其耦合特征存在差异:具有高水平的城市化特征的城市(Ⅰ类)在2003年由拮抗转变为磨合,协调度以2003、2010年为节点依次由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过渡;具有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城市(Ⅱ类)的耦合度分为“前期拮抗后期磨合”、拮抗和磨合交替、长期拮抗三类,大多数Ⅱ类城市其协调度在2007或2010年进入较高水平协调阶段;Ⅲ类城市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也较低。(3)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上发生明显的变化,2000年耦合类型呈现“点-面”分布,以合肥为中心,武汉、南昌、长沙为次中心向外蔓延,绝大部分耦合类型属于拮抗-中度协调;2004年形成多中心局面,磨合-较高水平协调城市数量增多;2008年耦合类型沿东北-西南轴线分布并呈现“两端大”的两极分化态势;2012年耦合类型分布呈现“点-环”状,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中心,其他的耦合类型依次呈环状围绕中心分布。(4)磨合-高水平协调类型城市其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间整体上呈较强关联,生态可持续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影响最大,而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压力胁迫了城市的健康发展,人口城市化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难题;磨合-较高水平协调类型其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间整体上呈较强相关,因此二者在磨合中发展,其中生态可持续促进了城市化水平提升,但是生态条件的下滑却制约了城市化发展,此外,人口的不断集聚与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阻碍;拮抗-较高水平协调类型其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间整体上呈中度关联,因此二者表现出拮抗现象,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造成的生态压力是城市发展最沉重的包袱,同样人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突出;拮抗-中度协调类型城市其指标间关联性最弱,表现出拮抗现象,以消耗、危害生态条件为模式发展经济制约了城市化水平,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味以扩大城市建设面积来凸显城市化速度,反而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