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之一。功能对等理论对两千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他跳过了语言形式和译文效果之间的矛盾,把焦点放在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一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从而解决了翻译界似乎历来无法解决的矛盾。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对外开放后较早引进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他的翻译观也是国内译界评介较多的。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交际。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所以如果译文不能让译文接收者看懂,这种译文就是不合格的、毫无用处的。二十多年来,奈达的翻译理论受到了我国翻译工作者热切的关注,其中有借鉴吸收也有批评否定,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有关于读者反应的,即读者反应是否可以检测以及如何检测。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具体阐述从读者反应角度检测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是可行的。奈达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检验读者的反应:文章的可读性(degreeof intelligibility of the text),可懂性(ease of comprehension),和可接受性(readers’involvement)。本研究首先对有关奈达翻译理论的中外文献进行研究,综述对等的起源和发展,阐明这一理论的定义、性质和内容,论述这三个检测方法中的哪个部分可以检测,检测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哪个部分不可以检测;然后以具有可操作性的那部分理论为基础,运用奈达教授提出的抽词法(Cloze Technique),对同一作品(《傲慢与偏见》)的两种中文译本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两种中文读者的反应,最后对英文读者进行抽词法问卷调查,并对比中外读者的反应,以此验证哪个中文译本在对等程度上更接近原文。关于用读者反应检测对等的可操作性问题,专家学者们已经各抒己见,但是几乎还没有人用实践来论证和检验他们的观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具体而直观的数字来证明本文的观点。本研究的结论: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检测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是可操作的,原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一定程度的对等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