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增收困难,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累积的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民种粮难卖粮难、农村经营面临重大调整的情况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有新思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如何让更多农村居民转移到从农业转移到劳务产业中来,是现阶段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本文在界定相关劳务经济概念和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2012年在富顺县调研的问卷数据,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角度提出了影响农民增收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不再是当前富顺县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上升空间小,受到农业内部和外部环境极大的限制。而劳务经济收入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富顺县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支柱,更是现实生活中农民增收最活跃的因素。农村居民从事劳务经济,将人力资源从回报率低的农业生产转移到能够获得较高收入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不但整合了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比较利益差别大的情况下,农业富余劳动力开始自发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进入非农产业,收入增加,扩大了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这使继续留在农业中的农民收入增长比未转移时增长更快。三是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减轻了对耕地的压力,缓解了农村就业矛盾,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现阶段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如当前的二元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体制政策等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劳务经济要从富顺县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寻求系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机制;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但要寻求保障农村土地经营的灵活性相关机制,还要提高农村居民社保的覆盖面;二是要通过加快发展小城镇,培养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要健全政府和民间的劳务的输出体系;四是要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过程,通过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