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性行为是小学生身上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消极的社会性行为。这种行为广泛发生在小学生群体中,常常表现为小学生故意打人、骂人、抢夺或故意破坏他人物品、给别人取侮辱性的外号、嘲笑别人的错误和缺陷,甚至用人际孤立的方法打击同学等等。这种行为很容易造成攻击者自身不良发展,如人际关系紧张等,更是给被攻击者带来身心伤害,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甚至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开展研究,不仅能够使攻击性行为得以控制和减少,而且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在借鉴经典的攻击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主编制了用于调查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卷,对X市某区2所小学的43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现状,结合对小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探讨导致小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教育对策。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第一,小学生对攻击性行为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第二,攻击现象普遍存在于小学生群体中;第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具备多样化的方式,其中占据比重最高的是直接言语攻击,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比重最低的是关系攻击;第四,小学生中容易受攻击的是外形不讨人喜欢、不受同学与教师欢迎、成绩差的对象;第五,小学生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情境分别为:受别人欺负后、与别人闹别扭时、受老师或家长批评后;第六,小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最多的地点分别是:教室、走廊、操场;第七,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受到他人攻击之后能主动寻求同学、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但也有少部分人事后试图找机会报复对方;第八,90%以上的旁观同学面对攻击性行为能够通过上前制止或者告诉老师的方式来帮助被攻击者。对此,笔者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教育对策:第一,从家庭方面入手,营造和谐的氛围、改善教养方式、减少暴力媒体接触、合理利用奖惩策略;第二,从学校方面入手,提升教育工作者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交往、教会学生合理宣泄、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运用多种方法干预学生的攻击事实;第三,加强家校合作;第四,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