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接作为形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文本的普遍特征。如今,中英衔接方式对比受到了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文学等语篇中运用的衔接手段,对立法文本中衔接手段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是空白。而作为国际法渊源之一的国际公约是一种特殊的立法文本,中英同时作为作准语言,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因此国际公约中英文本的对比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因此,作者打算研究国际公约中的衔接手段,并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九个涉及国际公法,私法和经济法的公约作为研究文本进行英汉对比研究。这些中英文本的公约中出现了怎样的衔接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作者展开了下面的研究。该研究对国际公约英汉文本中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找出其信息结构中的主要衔接方式,总结这些衔接方式的不同之处,分析其特征,为从语言视角分析国际公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实用性参考,并有助于法律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异同,更好的促进我国和英语国家间的法律交流。概括起来,本文进行的研究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二章,详述本论文所涉及的理论,包括英汉语言分别重形合和意合的特点,国际公约的介绍以及国内外对衔接的研究状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形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本章主要讨论中英在源流上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在语言上有所体现。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此差异在国际公约中当然有所体现,而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研究语篇中的衔接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框架,基于该理论作者在第三章分析了公约中的英汉衔接手段使用的异同。本研究的第二部分由第三章和第四章组成,了解了文化,思维,语言,衔接之间的相互关系后,第三章主要根据第一部分讨论的框架分析公约中的衔接手段。通过分析公约中有明显差异的三种衔接手段:词汇衔接,照应和连接,作者揭示了国际公约中英汉文本的衔接手段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最后一章。作者首先在此章中概括了前几章所讨论的问题,接着指出了本研究做出的主要贡献。然后指出了本文章由于研究语料的篇幅以及研究的衔接手段种类有限而产生的局限性。最后对国际公约中英衔接手段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