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违约互换(CDS)市场的迅速扩张给现代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问题,如最初只发生在美国金融市场一个角落的次贷危机却迅速扩散到全球金融系统,不同金融板块的联系可能被CDS之类的信用衍生产品加强。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CDS的交易量大幅缩减,并且被一些学者指为危机的祸根。但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快和国内信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发展本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日益迫切,对我国打造世界金融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CDS和CRM为对象,全面分析了二者的结构差异、发展现状和定价原理。结合美国成熟的CDS市场的现状,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网络模型分析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CDS在美国不同的金融部门间所起的关联作用。国外CDS市场逐渐偏离其风险规避的根本作用,而沦为投机性工具,同时由于CDS交易杠杆率高,产品结构过于复杂,在OTC市场交易不透明,加之美国近十年来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放松和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CDS广受诟病。对比国外CDS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监管法规,本文对2010年推出的CRM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利用短期利率模型CKLS、CIR和Vasicek模型计算CDS和CRM定价中所使用的贴现因子,由于求不出CKLS模型下贴现因子的闭端解,改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数值解;采用业界广泛使用的MKMV模型求CDS参考实体的违约概率;由于国内CRM是基于参考实体特定债项的违约风险设定的,MKMV模型并不适用,采用Jarrow-Turnbull模型为其定价。 针对国内CRM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发展速度慢、市场定价能力较弱等缺陷,本文给出我国推进CRM市场发展的建议:监管部门必须制定符合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交易监管制度、促进交易主体多元化、建立完善的违约信息数据库、引进国外先进的定价技术提高市场定价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