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鹮(Nipponia nippon)属于鹳形目(Cie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鹮亚科鸟类,中等体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属于世界濒危物种(EN)。为了拯救和恢复朱鹮野生种群,于2007年在河南董寨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实施朱鹮再引入项目并取得了成功,朱鹮再引入的成功案例为国际濒危动物的保护提供了事实依据。董寨为除陕西省外第一个再引入朱鹮野化放飞点,到目前为止,朱鹮的繁殖生物学尚未研究。为了弄清朱鹮的繁殖情况并为朱鹮的再引入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本研究对2014年到2016年在河南董寨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野化放飞的朱鹮的配对、巢址选择、产卵、孵化以及育雏过程进行了研究。2013-2015年先后进行三次野化放飞,共计释放78只朱鹮,其中放飞的雌鸟有39只,雄鸟39只。在这三个繁殖季节,采用焦点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10个配对,12个巢;用卷尺、罗盘、GPS、测高仪以及测距仪来测量巢址生境特征的16个变量;利用五点法对秋冬季朱鹮生活区域的食物丰富度调查。结果如下:1.从营巢树的选择来看,朱鹮的巢址选择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朱鹮用作巢树的树种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火炬松(Pinus taeda)和泡桐(Paulownia fortunei)。2014-2016年在野外繁殖的朱鹮共有12窝,成功繁殖的窝数有10窝(至少有1只幼鸟成功出飞),占总窝数的84%;完全成功的窝数是6窝和部分成功的窝数是4窝,他们占总比例的50.00%与33.33%;完全失败的窝数(没有幼鸟出飞)有2窝,所占比例为16.67%。2.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9.31%。第一主成分中,巢树树高、巢高、巢树胸径、距河流距离以及乔木均高,命名为植物因子和食物因子。第二主成分中,距居民点距离、巢距、距机动车道距离三个变量的载荷较大,命名为干扰因子和巢位因子。第三主成分中因子载荷系数较大是巢位和距水田距离,将其命名为巢位因子和食物因子。第四主成分中,坡度和坡位这两个变量的载荷系数明显比其他变量偏高,命名为地形因子。3.河南省董寨在2013年10月、2014年8月和2015年3月分别野化放归朱鹮34只、26只和18只。放归的朱鹮于2014年繁殖1巢;2015年繁殖7巢;2016年繁殖4巢。成功繁殖巢树的平均胸径39.30±12.54cm(n=10),平均高度13.92±2.01m(n=10),巢距地面平均高度10.36±1.75m(n=10)。4.朱鹮的产卵日期从2月16日到5月15日,朱鹮为隔天产卵,每窝产卵2-4枚。2014-2016年共产卵33枚(5巢2枚卵,5巢3枚卵,2巢4枚卵),平均窝卵数2.75±0.75(n=12),受精率与未受精率分别为81.82%和18.18%。5.朱鹮为异步孵化鸟,孵化期为28-33天,平均孵化率为78.48%。6.朱鹮的育雏期为39-46天,双亲共同饲养。所需食物量随雏鸟日龄的增长逐渐增大,朱鹮亲鸟换巢觅食的次数也呈明显的变化,但双亲在总的喂食次数和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具有互补性。7.2014年出飞幼鸟1只;2015年出飞幼鸟14只;2016年出飞幼鸟8只。三年共繁育幼鸟23只,平均出飞率为75.00%,平均繁殖成功率为70.14%。8.通过与陕西洋县的野生朱鹮繁殖作对比发现在巢址海拔、巢树高度、巢高以及巢树胸围上差异性显著。然而,在平均窝卵数上,董寨朱鹮(2.75±0.75,n=12)与洋县朱鹮(2.84±0.77,n=271)差异不显著(t=-0.41,P=0.69);在平均孵化率上,董寨朱鹮(78.48%,n=12)与洋县朱鹮(80.20%,n=271)差异不显著(t=-0.16,P=0.88)以及在成功产卵的巢中的平均出飞率上,董寨朱鹮(2.3±0.82,n=10)与洋县朱鹮(2.24±0.80,n=201)无显著性差异(t=0.23,P=0.82)。这一结果将有助于引导中国朱鹮的复苏和扩张以及其他再引入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