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诱变选育高效菌处理废纸造纸封闭循环废水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纸造纸废水中的COD值的贡献物多为大分子有机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油墨、染料等,这些有机物大都不易生物降解。长期的循环使用后废水中该类大分子有机物含量逐渐上升,水质恶化,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从而导致好氧处理工艺处理效果下降。 本文针对循环废水溶解性COD高和难于生物降解的特点,将生物接触氧化池筛选出的假单胞菌X1进行紫外线诱变,结合形态、水解圈初筛、酶活和COD<,Cr>去除能力的复筛,筛选出对纤维素有降解能力、能大量去除废水COI)的突变高效菌种X12、X13和X14,并研究其生长情况、性能,最后在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连续运行,发现高效菌对废水的处理能力要高于原菌株。 诱变后发现菌落的形态变化很大,形态指标发生明显变化的菌株,对纤维素的利用率有了一定的改变。X12、X13、X14的生长速度普遍高于原菌种,而且菌种X12、X14到达对数生长期的时间比原菌种提前4小时左右;诱变后的X12、X13和X14去除COD<,Cr>的能力较原菌株均有很大的提高。 本文还对高效菌种在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下的生长情况,最佳pH值、温度和氮源的选择以及遗传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两菌种在振荡培养时,无论是菌体总数,还是达到最大菌数所用的时间都是明显优于静置培养时的情况。pH值为6~7为菌种生长的最佳条件。细菌的较适生长温度范围为30~40℃,最适生长温度为35℃。添加尿素补充氮源效果好而且价格经济。连续接种10次,培养24h后突变株X12、X13的酶活分别稳定在11.8 U/L和9.6 U/L左右,COD<,Cr>去除率也分别稳定在87%和82%。X14的遗传稳定性较其他两株波动较大,但是仍可考虑实际应用。 诱变筛选出的混合菌的生长优于原优势混合菌和直接提取的混合菌。诱变筛选后的菌种处理效果达到95.39%,出水符合一级排放标准,处理效果优于其它两种混合菌。 我们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进行高效菌连续挂膜实验。实验采用先挂膜后驯化的方式,以造纸厂废水站二沉池浓缩污泥进行接种挂膜,再接种高效菌于生物接触氧化池中,7天以后,高效菌完全适应了该环境,COD<,Cr>的去除率有所提高,稳定在95%左右。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对人一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发展.家长学校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需求下诞生的产物.
在“新水墨”升温待热的多元化水墨语境的今天,作为直接表达的水墨理路一脉不可忽视。正是这种具有绘画特性的水墨风貌,能进一步激活现今普遍认同具有中国画感但严重丧失中国画精神实质的“伪传统”,继而使传统作为活的且流动的“新传统”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下复苏发芽。  纵观水墨画的历史脉络,水墨画除却严整森严、恬淡幽静的一脉之外,还有一脉作为直接表现的一路,而后者则更能体现水墨精神的实质,直指人的精神内核。相传唐
本文系统总结评述了有机无机复合光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前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荧光光谱和太阳能电池的I-V特性曲线等综合实验方法研究了TEOS/GPTMS溶胶系统中掺杂稀土
具有中空和(或)多孔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近年来在能源存储和转换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部分氧化物半导体可在室温条件下直接利用可见光作为光源,激发出光生电子和空穴而被用来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治理环境污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许多氧化物半导体被合成出来并且相当一部分表现出良好的储锂性能以及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在众多的过渡金属半导体氧化物中,Cu2O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和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将不同种类聚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嵌段共聚聚丙烯PPB)和不同种类、不同牌号的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分别通过
本课题将SiCw引入反应烧结碳化硅(RBSC)体系,提出了一种制备高SiCw含量SiCw/SiC复合材料的思路,研究了材料制备工艺对SiCw/SiC复合材料显微结构的影响,讨论了SiCw/C坯体的反应烧结
每年有大量的宇宙尘降落到地表,并携带着丰富的宇宙信息。长期以来,对深海岩芯中的宇宙尘研究较多,而对陆相沉积物中的宇宙尘研究较少。   粒径小于10μm的宇宙尘含有较地表
先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精细微观结构的构筑密切相关,材料表面微图案的构筑在集成电路、微机电系统、生物芯片、组织工程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