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光电催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能够氧化分解大多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操作简单、反应可控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与传统的电化学氧化技术相比,除了需要额外光源照射驱动反应发生的光电极以外,两种技术间的组成和构型则几乎一致。然而,光电催化过程中的抗电极污染能力和低能耗等优势使得此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本论文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对电极污染行为进行原位揭示,旨在洞察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既而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废水电化学处理理论与方法”(项目号:518228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新国际合作项目“基于电极界面过程强化生物电化学废水处理与能源化”(项目号:517611450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电催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能够氧化分解大多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操作简单、反应可控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与传统的电化学氧化技术相比,除了需要额外光源照射驱动反应发生的光电极以外,两种技术间的组成和构型则几乎一致。然而,光电催化过程中的抗电极污染能力和低能耗等优势使得此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本论文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对电极污染行为进行原位揭示,旨在洞察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既而验证光电催化中的抗电极污染能力。并组成电解池和原电池构型的光电催化体系,研究通过优化光电极性能或加入作为电子受体的过硫酸盐来强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基于上述内容,本论文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电极污染普遍发生在电化学氧化水处理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Pt电极在电氧化苯酚时污染层形成有关的电化学行为。采用原位电化学测试与无损电极表面的测试手段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电极污染行为高度依赖于电极的热力学反应过程,即阳极电位控制。当阳极电位低于1.0 V(vs SHE)时,电化学直接氧化会导致污染层形成而对电极造成污染。污染层使Pt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由原来的8.38 cm2减小至1.57 cm2,并形成了厚度约为2.3μm的钝化膜,其生长速率为3.26μg cm-2 min-1。研究发现在低电位反应条件时,电极受到污染程度与电解质中的阴离子和电极材料无关。当电极电位高于2.7 V(vs SHE)时,水体背景中含有的阴离子对电极污染行为影响较大,但是可以通过阳极氧化产生的活性氯物质破坏由聚合物薄膜组成的污染层。此时水中含有的氯离子有助于避免电极污染现象的发生。由于氯离子是自然水体和实际工程水体中存在最丰富的阴离子,因此本部分研究不仅对电极污染机理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提出了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防污染策略。针对低电位反应条件下电氧化酚类污染物时会发生电极污染现象这一问题,研究构建了一种光催化电解池反应(PEC)。本部分主要研究了光电催化中的抗电极污染性能,以及考察改性的光电极强化处理有机污染物4-CP的效果。通过表面还原的方法在光阳极表面引入氧空位,制备具有氧空位的WO3-x薄膜光阳极。当进行电化学氧化时,WO3-x电极发生污染且逐渐钝化失活。而进行光电催化时,WO3-x电极始终具有良好的光电催化活性。研究发现氧空位对光阳极的光催化活性影响较小,但是对其光电性能的提高具有较大作用。在仅单独进行光催化时,WO3-x和WO3光阳极对4-CP去除效率和脱氯差异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在外加电位1.2 V(vs SHE)的光电催化作用下,WO3-x光阳极对4-CP的降解效率和脱氯效果可分别达到85.5%和48.0%,这个结果比在相同反应条件下WO3光阳极的处理效果高32.7%和25.8%。根据对空间电层厚度的估算分析,在低电位反应条件下WO3-x的光电催化性能明显优于WO3的光电催化性能,主要是由于其界面电荷转移速度加快、电子空穴复合减缓以及更多的羟基自由基产生所导致的,从而此光电催化体系能够强化对4-CP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针对光电催化的电解池反应仍需外接电源驱动反应进行这一因素,此时又构建一种自驱动双光电极催化的原电池体系(PFC),在净化水体同时还可以回收电能。本部分研究以WO3光阳极和Cu2O光阴极为组成基础,通过加入作为阴极电子受体的过硫酸盐(PMS)来强化驱动反应进行。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PMS可以改善光阴极的热力学性质,使整个反应体系的开路电压由原来的0.42 V提高至0.65 V。在太阳光照射下的PMS/PFC系统中,当电流密度为0.34 m A cm-2时可以达到最大0.12 m W cm-2的输出功率密度,这个结果是单独PFC体系最大输出功率密度0.014m W cm-2的8.57倍。在污染物降解方面,向PFC体系中添加1.0 m M PMS可将4-CP的去除率从39.8%提高到96.8%,降解速率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可达到0.056min-1,这结果是单独PFC系统反应动力学常数0.0084 min-1的6.67倍。自由基猝灭实验和ESR测试结果研究发现在PMS/PFC体系之中,·OH和SO4·-自由基活性物质和非自由基路径均作用于4-CP的降解。FTIR测试分析证实了Cu2O光阴极与PMS之间的非自由基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PMS在Cu2O光阴极表面上形成具有高度活性的表面复合体,实现对4-CP的强化去除。这种完全由太阳能驱动的双光电极燃料电池系统为实现污水处理和回收电能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使废水处理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其他文献
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海上石油钻井设备、港口起重、盾构机等战略性产业,并逐渐成为影响其性能和产业价值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高精度、强稳定性、强鲁棒性的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转速和定子电阻同步辨识、低速发电运行稳定性和定子电流零频穿越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在低速轻载工况运行时,传统
研究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有助于准确预测和估计捕食者和食饵的种群数量,这对于有害种群的防治以及濒危动物的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几类具时滞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如常值稳态解的局部稳定性、余维二分支的存在性及分支性质等,其中余维二分支包括双Hopf分支、Turing-Hopf分支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一类带有同类相食的时滞扩散捕食者-食饵系统,其线性化系统的特征方程在参数临界点上
等离子体是一个复杂的多粒子系统,电磁波在等离子体的传输过程中会有很多具有研究意义的现象发生。近些年来,很多领域都涉及到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为了等离子体、电磁传输领域的热点问题。在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电子起到了主要作用,而电子能量分布函数(Electron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EEDF)是描述等离子体的重要物理参量,它
随着当今世界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电磁波进入到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电磁污染和电磁干扰等一系列问题。为有效防治过量的电磁辐射,研究者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本论文旨在探究分级结构的构筑和化学组分的调控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特殊分级结构的三维花状Ni微球(FNMs)、杨梅状Ni@C微球、碳纳米管包裹Ni@C微球(NC@NCNTs)和多腔室碳微
晚期垃圾渗滤液因其高氨氮、低可生化性以及成分复杂的水质特性,给渗滤液的生物处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开发高效且节能的晚期渗滤液生物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厌氧氨氧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具有低耗、高效等特性,能够实现晚期垃圾渗滤液自养脱氮。然而,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反应底物NO2-难以稳定获取,且理论上出水中有11%的TN以NO3-的形式存在,使得出水难以达标。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从厌氧氨氧化反
作为多金属氧酸盐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多酸基过渡金属簇合物在催化、药学、磁学、电化学和光化学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过渡金属的配位模式灵活,反应条件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整个体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装,很难实现定向合成。针对上述问题,选择配位能力较强的无机磷酸和有机膦酸作为桥联配体,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过渡金属簇合物结构和理化性质特别是磁性的目的。本论文主要研究多酸基锰簇,选择三缺位的Keggin型
稀土掺杂纳米晶是一类新型的借助稀土离子4f电子跃迁而产生荧光的无机纳米光学探针。稀土掺杂纳米晶具有光学稳定性强、无光漂白及光闪烁、发射波段窄、荧光寿命长等优良的光学性能,但同时存在因尺寸较大引起的长时间体内滞留而造成的较大毒性隐患、发光效率低、成像信号依赖于组织深度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活体成像中的应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具有低声子能量的六方相纳米晶入手,探究亚10 nm稀土纳米晶内核的普适性制
量子霍尔效应最早是在强磁场下的二维电子气中观测到的,其量子霍尔电导可以表示为ne2/h,其中n为整数。这一结果开创了直接测量基本常数的新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量子霍尔电导中的整数n可以表示为在布里渊区中所有占据态贝里曲率的积分,揭开了拓扑物质研究的序幕。拓扑物质是具有奇特拓扑性质的物态,其拓扑属性可以用拓扑不变量来刻画。由于拓扑物质其拓扑性质不受器件构型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因此人们
微塑料,定义为尺寸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它可以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对生物及生态环境造成广泛的危害,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纳塑料,定义为小于1μm的微塑料,其尺寸小、毒性大,可以进入人体的内循环,在细胞分子水平产生毒害,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也被单独研究。作为新兴的海洋污染物,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迁移、来源、归趋和生态毒理等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而建立
当前粗放型的水泥生产模式给我国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形成了高负荷。部分工业副材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可以实现部分替代水泥熟料,可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并能调控水泥熟料颗粒级配以及改善水泥基体系的性能。随着实际工程中水泥基胶凝体系的组分增多,掺量加大,而现有单掺或双掺复合体系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多元体系,导致多元体系性能发展规律并不明确,现有理论和试验研究已跟不上细掺料实际工程应用的步伐。基于以上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