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牧活动是天然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作为土地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全世界大约有25%的土地用于放牧。我国天然草地面积达到了4.08×108 hm2,占国土面积的41%[1]。新疆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原面积4.8×107 hm2。在天然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中,不同草地类型及其生产力与放牧管理及家畜的生产性能,是实现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利用的基础,也是当今放牧生态学和草原管理学所关注的理论问题。 草原畜牧业在新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新疆曾是沟通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由于“丝绸之路”交通运输的需要,这里养马业非常发达。在历史上新疆就以盛产良马闻名。伊犁马是我国著名的培育品种之一,它是以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引入的轻型外种马进行杂交得到一、二代杂种马,通过横交固定,长期在放牧管理条件下而育成的一个乘挽兼乳用型新品种。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尼勒克、巩留、昭苏、特克斯及新源县为其主要产区[2],是该地区不可或缺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并在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马术运动和马产品生产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草原养马业的主要方式是放牧饲养,在放牧系统中,草和畜间的相互关系是现今放牧生态学研究的重点[3]。而针对家畜采食量及采食习性的研究又是合理设定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地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研究放牧家畜的营养动态前提[4]。家畜营养状况又直接影响着家畜的生产性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体育竞技、休闲用马需求量猛增,乳制品、马肉制品、生物制药(孕马尿)对马产品的需求旺盛,给马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牧区饲养水平低、生产方式与基础设施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技术人才缺乏等已成为制约当地马产业发展的瓶颈。牧区草场尤其是春秋场的严重过牧,草畜之间矛盾加重,都严重制约着当地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来看,大力开发草地资源已经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尤其是马产业的关键。但是如何在发展和使用的同时,能够切实做到草畜配套合理,使得放牧系统效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成为当前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5]。放牧生态系统中各因子间都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如过分强调当前利益、盲目增大放牧率,将导致草地植被群落变化,畜产品的质量及数量的下降[6]。 我国的学者和专家们就放牧条件下,对反刍动物牛、羊采食量和采食习性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对于自由放牧条件下马的采食量和采食习性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在以现有草地资源为前提条件下的畜草结合的研究就少之又少了。本研究借鉴国内外比较好的采食量预测模型,通过在昭苏马场禾草+杂类草的草甸草原草地上对放牧季内乳用伊犁马的采食量及采食习性的研究,阐明放牧季内乳用伊犁马的采食量、采食习性的规律,进一步完善伊犁马的采食行为理论,确定牧区适宜马的合理放牧制度,维护生态平衡,并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