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是货币政策及工具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变量对实质经济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是一个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开始,到引发金融领域乃至实际经济领域中的某些重要变量发生一系列变化,直至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它连接着货币因素与实际经济活动,是决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是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是以货币的非中性理论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当货币在短期内非中性,货币政策才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研究其传导机制才会有现实意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内容包含两个层面:货币政策的传导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以及主体;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包括经济变量传导和经济主体传导两个并行的传导过程。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四个时期:改革前的严重压制时期,80年代的直接调控时期,90年代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时期,以及90年代后期以来的间接调控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通过传导渠道的运行效率来保证货币政策高效实施,它可以依据西方理论进行定性评价或从计量经济学出发定量评价。在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货币传导途径的作用微乎其微,信贷传导途径存在实质障碍。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我国2000年至2005年的货币政策传导,得出结论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较弱,虽然信贷渠道仍占主要地位,但货币渠道传导机制更具有优势。因此,提出三点对策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市场载体建设,建立健全的货币市场,发展高效的货币市场,并建立两个市场的联动机制;二是加快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主体改革,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和居民的理性行为;三是优化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