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相当艰巨。”从中国人多地少、环境资源相对紧张的实际国情出发,从提升中国整体发展水平、能力及质量的发展目标出发,中国城市化战略必须突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若干联系紧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培育中国新的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明显滞后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发展的城市经济,日益增长的城市需求,持续弱化的城市生态,使城市的生态环境胁迫效应逐渐增加,城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危机已经成为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上海作为我国特大城市代表,正值2010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理论,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探索实践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城市发展的成功之路很有必要。深入发掘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与思维方式,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培育生态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实践观具有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类自然属性理论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生态危机的根源,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良策,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生态文明是精神与物质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经济模式、经济结构、消费方式的问题。人与自身生存的空间——城市的生态系统是否协调,关系到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重点则是生态城市的建设。一个生态城市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空间布局;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开发采用节能、降耗、再生、污染防治、信息等新技术,调整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城市的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高效运行。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规模过大,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活不便等现象产生,城市面临着空前的人文危机与生态危机,资源能源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商务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的丧失。通过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我国特大城市的生态现状,可以看出上海在实践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环境高山”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正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诸多压力。本文最终提出了上海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这也是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的论断。并指出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上海仍然面临着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控制环境污染、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严峻问题。本文提出上海要以2010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创建成为我国特大城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典范。确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运用生态整体主义的方法,从上海的生态现状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经验,在经济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共生能力,从加强宏观战略规划、探索实践突破方向、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增强社会生态意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五个方面着手建成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平衡持续,具有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成熟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