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另类中国”?——试析中美建交后美国《新闻周刊》的对华报道(太平洋版1979-199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snow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过中美建交后美国《新闻周刊》看改革开放的中国形象,展现其报道的内容,揭示其报道的方式,剖析其报道的原因,一为“知彼”,二为更加“知己”,三为彼此的沟通增加更多的文化谅解,正是本文的初衷与目的。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缘着创刊——易主——国际版——太平洋版——对华发行的线索,简述了《新闻周刊》从几乎是“准《时代》”的“文摘式改写”发展成为《时代》“挑战者”的“奇迹”。  第二章在等距抽样、立意抽样的基础上对《新闻周刊》的对华报道在量度和广度上作了宏观上的简析,发现报道量呈历时性递增趋势,报道面广泛但分配量严重失衡,选题上更多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与社会问题,区域报道量上体现出一定的客观性。  第三章通过对《新闻周刊》对华封面报道内容上的概括,分别就中国大陆、台湾、港澳三个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三大类及其次分类,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展现其立场、观点和态度及其与客观事实的异同及变化。结果发现80年代主题是将中国改革误解为“走资本主义道路”,90年代则以“中国威胁论”为主旋律,夸大中国实力,对华态度的分野是“六四风波”。在“两岸四地”关系上明显倾向于台港澳,始终怀疑“一国两制”。  第四章就对华封面报道中的两大主题“自由民主人权”与“中美关系”进行立体的典型分析,展现其报道的频度、角度、态度及深度。结果发现报道明显地站在美国立场,淡化甚至丑化中国形象,报道的语气随着中国“自由民主人权”状况和中美关系的变化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不同。  第五章就对华报道的特色和技巧的分析,揭示《新闻周刊》是如何以客观中立的方式表达其整体上显现出来的主观倾向性。分析发现,《新闻周刊》借用消息源、平衡手法、精确新闻、图片新闻等客观性手段在内容上呈现出泛政治化和泛问题化、一体化与立体化、多疑性和批评性、预测性和建议性、中国特色化等特点,有效地达到了倾向的效果。  第六章就《新闻周刊》所处的小环境境与大背景,运用比较新闻学、国际传播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分别从显性与隐性的层次,历史与现时政治与文化等多种角度,对对华报道进行感性审视与理性透视。归因分析得出,对华报道的失实及对中国形象的扭曲从根本上说是美国国家利益、资产阶级立场、西方文化背景及新闻观念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近几年,江苏南通二建集团以“拓宽大市场,发展大建筑,打造大品牌”的经营战略实现了跨越性发展.2004年,又以“2004~2008五年发展规划”引起业界很大关注.这个企业的经营理念,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该论文从不同学科信息概念含混应用的辨析出发,对新闻学中引入的信息概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关于信息的基本观点:信息概念在通信技术中的原义不适合含有主观因素的新闻学研究.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致力于研究电视这一传播方式及其内容与受众的思维的关系.论文主要从电视地人的感知方式、思维过程及思维能力的影响三方面来探讨电视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关于电视与人的思
该文主要讨论大众传播和广告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的主要论点:一、从对其本质和作用的分析来看,广告可定义为一项信息传播活动,但它却是一种相当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二、大众
“调离”作为组织处理方式的一种,是实际工作中对某些违反有关规定的领导干部使用的一种带有惩戒、教育性质的方法,其作法是将其从原单位或系统调往另一单位或系统工作。基层
又到年关岁暮了。关于企业拖欠、克扣工资,甚至殴打农民工的报道又一次频繁见诸各地报道,这似乎也成了岁末的“一景”。关注农民工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显示出我们社会的良知与
在雪舞纷飞的冬季,用清冷的蓝色和晶透的水晶,装点熠熠生辉的冰雪新娘。本次主题创作采用白色和浅蓝色作为妆容的主色调,营造冬季冰雪般清透妆容。为突出新娘妆唯美浪漫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