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泽厚是当代中国美学界中比较著名的一位学者,他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文学、史学和哲学等诸多领域,并取得卓著成就。他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并被同时代许多人研究。所以对他的关注还是有意义的。本文从李泽厚对个体生存的思考出发,以他《美学四讲》第三章中关于“新感性”问题的论述为基础,并结合李泽厚其他著述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李泽厚“新感性”思想形成的来源的探寻,深入探讨了“新感性”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新感性”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的建立是积淀说,“新感性”形成的主体要求是“感官的人化”以及“新感性”形成的内在条件是情欲的人化,最后给予“新感性”思想以客观的评价和其在李泽厚美学思想中应有的地位。本文的引言主要涉及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与内容。本文的正文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是对李泽厚美学思想作一个概要式的叙述。从实践论到主体性实践美学再到情本体,李泽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美学看作是第一哲学。在其思想行进过程中,“新感性”思想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同时,美学与艺术形影不离。对李泽厚关于新感性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认识的梳理是有必要的。在美学视野下,作为产生美感的“新感性”,与艺术是有内在一致性的。作为人类以及个体的精神性代表的艺术,或说人精神物化的产物——艺术,反映着积淀了的新感性,并反过来又促使新感性的发展。突出了李泽厚美学思想中对“新感性”在艺术中的重视。第二章主要介绍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的形成。“新感性”思想形成是有其社会背景和理论资源的。李泽厚紧跟时代潮流,面对社会物质实践不断发展中出现的个体生存问题,李泽厚重新发掘中国儒道互补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自然的人化、康德的先验主义,以及海德格尔对个体生存的思考,意图说明李泽厚的“新感性”思想是在中西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的。第三章主要介绍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的基本内容。首先指出“新感性”建立的途径是积淀说,“新感性”的“新”就在于积淀了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的、理性的东西。其次指明“新感性”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是内在自然的人化。李泽厚说“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塑造人性和陶冶审美心灵的一大理论。他吸收了此观点,对此有所发挥:它包括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两方面。而内在目然的人化又分为“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化”,前者是“新感性”对主体的要求。后者是“新感性”形成的内在条件。“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化”一起建构着人的心理——情感结构。第四章主要介绍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的意义与影响。“新感性”思想的生发,是李泽厚紧随时代步伐对中国美学研究中所出现问题作出的积极努力,为中国美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即使有学者质疑,认为李泽厚的“新感性”思想只是一种欣慰式的设想,具体落实到个体现实中又应如何,这只由读者依自己的素养与经验去理解与体会。这也许受到时代以及李泽厚个人原因吧!第三部分是结语,指出李泽厚是较早从感性的人及个体存在角度对美学进行研究的学者。总结了他对个体性和个体存在重视的四种情况。最后肯定了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的价值,同时也承认了它的缺点,所以“新感性”思想仍需不断完善,使“新感性”思想的内部结构化,系统化,不仅有学科建设意义,而且对当代个体审美生活与生存也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