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相关论文
高尔泰和李泽厚都阐释“自然人化”美学理论,两者都继承了马克思“美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观点。但在此基础上高尔泰强调了人主观感......
李泽厚的红学根源于他的文化身份及其实践哲学—美学体系,独特的哲学美学方法与概念范畴成就了其红学言说的风华与异彩:一是凸显“哲......
围绕“中国哲学”主体性的问题,通常有三种建构方案:第一种是以“哲学”反思“中国”的道路;第二种提倡在反思“中国”之前先行反思“......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记载了从远古到现今的文化与美的巡礼。李泽厚先生作为实践美学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引领着中国美学的发展,结合中......
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好的作品不光能打动人心还能传递作者的情感与观念。通过贝尔与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不同的解读,......
《李泽厚刘纲纪美学通信》出版,作为编者,有必要向读者作一些交代。 近十多年来,因为编撰《李泽厚学术年谱》的缘故,我和李泽厚先生......
李泽厚的美学理论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从文献资料来看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二人学术观点的一致性与......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2020 2020年的春天,理性的李泽厚,在某个时刻,陷入了感性的情境。“春风三月,凭窗远眺,但见白雪罩顶的洛基山脉,再......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出版之后,曾送了一本给李厚。扉页上,朱先生还题了首诗,最后两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翻新自有后来人”。 朱先......
李泽厚是我国学术领域中一位思想敏锐、充满活力的哲学家,虽然他常常自谦为“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但细心留意的人却会发现,他悄然播下......
《美学三题议》是李泽厚的美学研究代表作,发表于一九六二年第二期《哲学研究》。但是,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当代美学......
李泽厚老师推出《回应桑德尔及其他》时,我还是抱着一些希望的。 易中天的文章《盘点李泽厚》说:“李泽厚已经不时髦了。上个世纪......
[摘 要]中国新时期李泽厚研究的明显不足在于李泽厚美学思想研究的“过剩”与学界对李泽厚的思想史研究的“忽略”。20世纪80年代,......
2014年4月,三联书店出版了李泽厚新著《回应桑德尔及其他》。5月,84岁的李泽厚到华东师范大学上了四堂与此书相关的讨论课。 哈佛......
2014年5月21日,上午9点不到,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大”)的百人报告厅已满满当当。 50多岁的杨斌是苏州一中高级语文教师,早上......
本书是《李泽厚学术年谱》的增补版。在复旦版(2016)基础上增补了约二十万字,翻了一番还多。因此有必要就新增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
李泽厚:一个时代的思想启蒙者 李泽厚成名于1950年代,却在1979年到1989年之间,成为“我们时代最灵敏的思考者”;在“读朦胧诗和......
中华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它古老而深邃,延续千年而血脉相传,一气呵成,我们至今还不断地从中汲取着营养。建筑,是一个民族文......
李泽厚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亦享有重要地位与声誉,而他提出的“情本体”说则是他个人最重要的哲学学说之......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康德哲学和中国儒学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李泽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情本......
在以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谱系的叙述中,其脉络和阶段的设定往往与政治领袖人物相关联。由此,一般学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哲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整合了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等著作的重要内容,反映其“人类学历......
李泽厚、刘再复的《告别革命》代表着改革开放后的反思,其实也是倒霉看反面,反着思考,也有极大的回溯性反差。“革命”之所以成为20世......
注意李泽厚的思想发展历史的人,应该都能发现他对康有为的持续关注。在李泽厚最早的著作——出版于一九五八年的《康有为谭嗣同思......
外国哲学:两本不同的《西方哲学史》和一本《哲学史教程》 第一本《西方哲学史》的作者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
我小时候读书很轻松,闲暇时间也多,玩起来常常忘了吃晚饭的时间。大人觉得我太调皮,要杀杀我的性子,父亲就从家里找出砚台和笔墨,要我照......
<正>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了"启蒙之对话"系列活动,在最后一场名为"启蒙与知识文化"为主题压轴活动的对话上,......
我以为,语文老师是要读点美学书籍的。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疏密有致的课堂节奏、智慧温暖的师生对话,乃至宽厚大气的课堂风格、雄......
从《论语今读》到《李泽厚对话录》,滚雪球式的阅读,越滚越远越深。读的气力越滚越大,读的胃口越滚越大,读的节奏越滚越快,根本停不下来......
这篇文章写的是心理传记学在台湾发生的故事,是丁兴祥教授与心理传记学邂逅的故事,是心理传记学在辅仁大学心理系发生的故事,是“......
6月19日 晴 一个真正的行者,他有高尚的灵魂。行者往往会凝望一处景色,与它融为一体,就仿佛回到了前世,就仿佛拨动了穿越千年的生命......
语文探究题属于开放性的范畴,常以“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直接发问。如: 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
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启蒙主义话语的主导性表述,李泽厚“主体性哲学”对当代中国文化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新时期文学理......
1993-1994年,杨春时陆续发表《超越实践美学》《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和《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提出要超越以李泽厚为......
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八○级(简称8011)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收辑了八十一位同学八十二篇纪实散文,或回首复旦校八十年代大学生活,那是青......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100-01 一本不算甚厚的、窄窄的小书,略微泛黄却透出了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