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是指对先前注意过的地方反应变慢的一种心理现象。以往研究认为重新定向假设很好的解释了IOR效应,即注意从线索化位置分离是产生IOR的必要条件。而研究者在采用内源性线索、外源性线索与IOR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注意是否有意或无意的保持在线索化位置,IOR都能产生且效应量稳定。这说明当注意未从线索化位置分离时,IOR仍能产生,提示注意分离不是产生IOR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主要关注外源性线索和IOR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往研究对外源性注意的控制实质上探讨了注意重新定向和IOR的关系,而并非是真正的注意分离和IOR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控制注意从线索位置分离的程度,在定位任务中考察注意分离和IOR的关系,并揭示其认知神经机制。在实验1中,采用与Martín-Arévalo,Kingstone和Lupiá?ez(2013)相似的实验范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将中央线索指向非线索化位置设置为促进注意分离条件,指向线索位置设置为阻碍注意分离条件。行为结果发现,当促进注意从线索化位置分离时,产生的IOR效应更大。脑电结果在N1成分上发现了显著的交互作用,但并未发现显著的IOR效应。行为和脑电的交互作用初步表明,注意分离的程度可能对IOR效应存在影响。但中央线索产生的“类”IOR效应可能与外周线索产生的IOR效应相互混淆,所以导致N1成分中IOR效应的消失。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将控制注意分离程度的线索放在外周线索位置,目的是为了消除“类”IOR效应可能存在的混淆,同时对箭头线索和身体运动线索分别进行考察。行为结果发现,在两种线索条件下,促进注意分离条件比阻碍注意分离条件产生的IOR效应更显著。进一步对箭头线索的脑电研究发现,促进条件和阻碍条件在N1中无效线索波幅显著大于有效线索波幅,出现了IOR效应。更重要的是,促进条件的IOR效应量显著大于阻碍条件。脑电结果和行为结果的一致性证实了注意分离程度对IOR效应存在影响,即促进注意分离时的IOR效应量显著大于阻碍注意分离时的IOR效应量,说明IOR中存在注意分离调节效应。实验3用不同效价强度的负性刺激控制不同的注意分离程度,将刺激以阈下知觉方式呈现,探讨在情绪领域中注意分离程度对IOR的影响。结果在行为数据和Nd成分中均发现,低负性线索产生的IOR相较于高负性和中负性线索更显著。我们认为,相比于低负性线索,高和中负性线索更容易吸引注意,阻碍了注意从线索化位置分离,产生的IOR效应较小。实验4分别考察双线索(十字注视点线索化)和注意分离调节对儿童视觉IOR的影响,结果发现注意分离可以有效使低龄儿童产生IOR,并且注意分离调节效应也存在于低龄儿童的IOR中。这说明当低龄儿童的注意容易受到外源性注意的影响,注意分离调节效应具有跨年龄阶段的特征。这提示我们在低龄儿童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无意注意的引导。综上,本研究认为注意分离是产生IOR的条件之一,并且注意分离的快慢会对IOR效应量产生影响,我们将这种效应命名为“IOR的注意分离调节效应(Modulation of Attentional Disengagement of IOR effect,MAD IOR effect)”,在认知研究中存在于早期N1成分中,在情绪研究中存在于Nd成分中。这些结果为IOR的重新定向假设提供了理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