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翻译学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产物。它是中国本土衍生而来的一种翻译学理论。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该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它将译者置于中心地位,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做出新的阐释。翻译活动经历了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后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变革——翻译的生态转向。历时十载的发展,生态翻译学自身的发展经历着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诠释翻译的现象。它强调整体的翻译观,并将生态系统看做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不仅在“原文-译者-译文”的三元关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而且在翻译活动中担负重大责任。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而且在翻译活动中要不断地作出“适应”与“选择”。鲁迅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和创作。他试图引进先进的思想来启迪民智,改造社会,他的“中间物”思想明确地表明了他的翻译目的。“硬译”的异化翻译策略是他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从对译品质量和译者的责任角度出发,鲁迅提倡重译、复译。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引进,中国的翻译生态也处在进化过程中。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以鲁迅的翻译思想为分析的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进行解读、检验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度。通过研究分析表明,生态翻译学对鲁迅的翻译思想解读是完全可行的,笔者证明了以下观点:一,生态翻译学能够为鲁迅的翻译思想提供一个新的并且有效的理论指导。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整体生态主义,东方生态智慧和翻译适应选择论能够为不同时期鲁迅的翻译思想提供理论支撑。鲁迅的翻译思想与生态翻译学有很多的契合点。本文试图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和谐统一”的生态观、“译者中心”和“译者责任”的思想来分析鲁迅的翻译思想。二,鲁迅的翻译思想体现了他对特殊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他关注译者中心和译者的主体性,主动承担起译者责任-提倡翻译批评,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的直译,意译和硬译的转变,以及重译、复译的关注都渗透着他对翻译的选择与适应。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来探讨鲁迅的翻译思想,其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生态翻译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从新的研究角度来看鲁迅,从而有助于加深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鲁迅翻译思想的分析,有利于审视生态翻译学在解释翻译现象上的适用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