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保证城镇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民土地被征用。土地对于农民具有重大意义,是农民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经济成果、规避各种社会风险的唯一途径和最后一道安全网。对农民而言,土地承担着双重功能,它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存保障基础;它就像是农民生存的根,与农民血肉相连,没有了土地的支撑,农民便没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了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没有了最基本的劳动岗位,这种割舍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然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征用,其直接的后果是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目前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大量失地农民未被纳入城市三条保障线的救助范围,并且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土地换就业”的安置方式又逐渐失灵,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的简单、低水平和不全面的货币补偿机制在当今既不能解决他们的近忧,更是难以用土地换得必要的社会保障,从而在客观上导致失地农民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失去土地的农民,既无依靠又缺乏保障,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当前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一旦风险发生,就会给个人和家庭造成生存危机,这不仅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于就业。然而,由于当前中国社会体制的限制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等原因,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极不乐观,实现就业困难重重。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背景下,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无疑更具有紧迫性。正是基于这一问题的现实性、紧迫性、复杂性,本文客观详实的描述了中国失地农民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现实生存状况: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附着在土地上的各项权益,其中包括一笔可观的家庭财富、基本生活保障权益、生存发展的权益以及作为农民的生活方式。而后指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就业,并对当前中国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以及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进而指出了中国目前失地农民就业和保障面临的困难,并借鉴国内外失地农民就业和保障的相关经验,最后从政策保障和经济保障两大方面提出了解决中国失地农民就业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