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疼痛问题,是所有健康问题中费用最高和造成功能障碍最多的问题之一。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训练是一种非药物、非侵入性干预方式,已成为治疗腰痛越来越受欢迎的方式。研究发现,腰腹部神经肌肉功能与非特异性腰痛之间有密切关联。但WBV是否可以改善NSLBP患者腰腹部神经肌肉功能仍存在争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横向对比和纵向干预方法揭示全身振动训练对NSLBP患者核心肌群肌肉激活时间的影响,为全身振动训练在NSLBP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一:探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激活时间的变化目的:通过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分析,对比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人群与正常人群,在站立位矢状面失衡与冠状面失衡时,核心肌群激活时间的差异。方法:纳入腰痛受试者40名与正常受试者41名。受试者于站立位分别以最快速度完成右侧上肢抗阻前屈(矢状面失衡)与抗阻外展(冠状面失衡)各3次,记录右侧三角肌前束、中束,双侧竖脊肌,双侧多裂肌,双侧腹直肌和双侧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肌电信号,计算各肌肉与主动肌之间的相对激活时间(相对激活时间=其他肌肉激活时间-主动肌激活时间,若差值为正,表明在主动肌之后激活;反之,则在主动肌之前激活),比较两组人群的相对激活时间的差异。结果:矢状面失衡时,腰痛组各肌肉均在主动肌之后激活,且双侧竖脊肌、双侧多裂肌、双侧腹内斜肌/腹横肌所需的相对激活时间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双侧腹直肌的相对激活时间则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右:P=0.112,左:P=0.035)。对受试者背部与腹部肌群的相对激活时间取平均值后,发现上肢前屈时,腰痛组背部与腹部肌群的相对激活时间均显著大于正常组(背部:t=3.405,P=0.001;腹部:t=3.378,P=0.001)。冠状面失衡时,正常组与腰痛组各肌肉均在主动肌之后激活。腰痛组双侧竖脊肌、双侧多裂肌、右侧腹内斜肌/腹横肌、右侧腹直肌所需的相对激活时间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对受试者背部与腹部肌群的相对激活时间取平均值后,发现上肢外展时,腰痛组背部肌群的相对激活时间显著大于正常组(t=7.752,P<0.001)结论:NSLBP人群在矢状面失衡时,其腹部与背部核心肌群均存在延迟激活;在冠状面失衡时,其背部核心肌群延迟激活。实验二:探索全身振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延迟激活的影响目的: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肌肉激活时间的影响。方法:纳入NSLBP受试者40名,随机分为振动组与对照组,振动组进行单次全身振动训练,对照组休息相应时间,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记录受试者在矢状面失衡与冠状面失衡时,右侧三角肌前束、中束,双侧竖脊肌、双侧多裂肌双侧腹直肌和双侧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各肌肉相对激活时间,对比干预前后各肌肉相对激活时间的变化。结果:受试者在完成一次全身振动训练后,维持矢状面稳定时,振动组除右侧竖脊肌外,各肌肉相对激活时间均下降,其中双侧多裂肌与双侧腹内斜肌/腹横肌的相对激活时间显著降低(右侧多裂肌:t=2.717,P=0.014;左侧多裂肌:t=2.828,P=0.011;右侧腹内斜肌/腹横肌:t=2.951,P=0.008;左侧腹内斜肌/腹横肌:t=2.407,P=0.026)。相较于对照组,振动组右侧腹内斜肌/腹横肌与左侧腹直肌所需的相对激活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右侧腹内斜肌/腹横肌:t=-2.901,P=0.006;左侧腹直肌:t=-2.135,P=0.039)。维持冠状面稳定时,振动组各肌肉相对激活时间均下降,其中除左侧腹内斜肌/腹横肌与左侧腹直肌外,其它肌肉的相对激活时间显著降低(右侧竖脊肌:t=3.847,P=0.001;左侧竖脊肌:t=4.641,P<0.001;右侧多裂肌:t=4.093,P=0.001;左侧多裂肌:t=2.093,P=0.009;右侧腹内斜肌/腹横肌:t=5.239,P<0.001;右侧腹直肌:t=3.800,P=0.001)。相较于对照组,振动组左侧竖脊肌、右侧多裂肌、右侧腹内斜肌/腹横肌与右侧腹直肌经过全身振动训练后所需的相对激活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左侧竖脊肌:t=-2.496,P=0.017;右侧多裂肌:t=-2.552,P=0.015;右侧腹内斜肌/腹横肌:t=-3.113,P=0.004;右侧腹直肌:t=-3.984,P<0.001)。结论:通过单次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延迟激活表现,但长期效应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