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加大。长期以来,政府以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介入城市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形成了一种高投入、低效率、低水平的公共产品生产模式,由于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所具有的准公共物品性、自然垄断性以及资金的集合性等特点,政府部门面对巨额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显得迟缓无力。如何加快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改革,提高投资效率,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解决城镇化建设时期的资金供需矛盾,成为了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重中之重。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常译为“公共-私营-合作机制”,本质上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私营企业与政府部门,在明确双方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上,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从而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在当前经济形势下,PPP模式能够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及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在转化政府职能、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改善了公共物品供给效益,提升了社会服务的质量,因此PPP为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建设提供了一种适应性强的模式。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基础设施可销售性理论和开发性金融理论为基础,归纳综述了国内外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模式的研究现状,概述了PPP模式的定义、分类和典型模式。接着,在论述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发展现状、传统融资模式的类型、发展以及制度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采用传统融资模式的弊端以及采用PPP融资模式的必要性,并采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紧扣本文的研究重点,从私营企业的角度对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选择PPP融资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同时基于物有所值理论的评价体系,在分析基础设施PPP项目决策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论述了PPP项目的决策机制。最后,结合我国现有阶段PPP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法律制度建设、政府扶持建设、风险管理建设、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层面提出完善PPP模式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