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压电击伤往往伴有血管的损伤,血管损伤的程度是决定是否截肢及截肢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多以电击伤局部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肢体末梢循环为参照判断血管的损伤程度,但由于电击伤具有夹心、跳跃、表里不一的特点,临床难以掌握受伤上肢的血供状况和决定理想的截肢部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上肢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指导截肢定位方面的应用。
方法:选择18例单侧上肢前臂高压电击伤患者,取仰卧位,上肢略外展,手心向上,于检查处涂抹足量的耦合剂,以无菌塑料薄膜包裹探头。用直尺测量并于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5cm处、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0cm处、距创面中心近心侧5cm处及创面中心处分别做上点状标记。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Q-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预设外周血管检测条件,二维超声频率为9-14MHz,找到桡、尺动脉分叉处,显示桡、尺动脉长轴,分别由近至远测量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5cm处、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0cm处、距创面中心近心侧5cm处及创面中心处的动脉管径、内膜及管壁厚度,观察管腔透声并注意皮下及血管周围组织、肌肉的病变情况。记录狭窄或扩张处的血管腔内径。转换彩色多普勒模式,彩色超声频率为5-7MHz,PW取样容积为1-2mm,彩色血流图取样框偏转与血流方向一致,血流方向与声束之间夹角<60°,观察桡、尺动脉内彩色血流束的形态、连续性及有无充盈缺损。测量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5cm处、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0cm处、距创面中心近心侧5cm处及创面中心处桡、尺动脉的血流量及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同时检测该18例电击伤患者健侧上肢对应区域尺动脉和桡动脉的相应指标作为自身对照进行对比分析。并追踪随访手术所见、病理切片报告及其他检查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总结出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规律及对截肢定位的指导意义。
结果:二维超声图像:血管损伤以创面部最重,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0cm范围内血管损伤逐渐减轻,距创面中心近心侧约10~15cm处血管形态基本接近正常。血管损伤的主要变化有:内膜粗糙、水肿增厚、脱落;管壁呈阶段性增厚,厚度不均(约0.05~0.12cm),较正常对照组厚约一倍;管腔狭窄或扩张,可呈串珠状,内透声差,以创面至距创面中心近心侧5cm段最多见,重者管壁坏死,管腔闭塞血栓形成。有20根桡、尺动脉管腔严重狭窄或闭塞处远端呈相对扩张,状如“瓶颈”。彩色血流显像:创面至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0cm范围内桡、尺动脉管腔内彩色血流束边缘毛糙,部分边缘可呈花边样,局部血栓形成处彩色血流可见充盈缺损或血流断续,形态不规则。桡、尺动脉管腔严重狭窄处出现“瓶颈”征的病例,“瓶颈”段可见五彩斑斓的血流信号充盈。血流中断处有“瓶颈”征的病例,近心侧血流束逐渐缩窄变细,状如“鼠尾”,色泽黯淡,并可见小股反向血流信号。部分病例伴行静脉内未显示血流信号。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0-15cm处,桡、尺动脉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基本正常,仅有4根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伴行静脉内彩色血流充盈尚好。脉冲多普勒频谱表现:伤肢创面至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0cm范围内,血流最大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局部狭窄处血流速较狭窄前方血流速偏快,而管腔闭塞处血流速最慢,甚至无法测出,有时可测得反向血流频谱。截肢组创面处至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0cm范围内桡、尺动脉血流最大峰值流速及血流量明显较保肢组偏低。距创面中心近心侧10cm处及以上段桡、尺动脉血流速及血流量逐渐趋于正常。本组18只电击伤伤肢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检测到的血管损伤情况及对截肢平面的指导与手术、病理、DSA及CTA的检查结果符合率为100%。
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为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的检测及指导截肢平面的定位提供了一种便捷、可靠、客观的方法,能够直观显示皮下组织、肌肉、血管损伤程度和范围,尤其是血管局部的微细变化,如内膜的水肿增厚、粗糙不平、脱落等,能较准确的测量管壁厚度、管径大小、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的变化,并能准确探查到血栓存在部位、大小及坏死血管。还可评价血管质量,动态监测高压电击伤后血管损伤的进行性改变,精确的报告血管严重受损狭窄、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血流中断的部位,为临床医生了解患肢的损伤程度以及肉眼无法观察的邻近烧伤部位潜在的血管损伤范围,寻找血管损伤修复的准确位置,选择理想的截肢平面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及时、准确及客观的诊断依据。“瓶颈”征可作为高压电击伤血管严重损伤处的特征性病变,超声指导血管修复及截肢定位时要特别注意血管严重狭窄处或管腔闭塞处这种特征性病变。由于血流中断平面以上通常还可见肌肉及组织的损伤,故超声对于截肢平面的定位,主要选择在血管闭塞处近心侧2cm左右,同时结合血管周围组织及肌肉的损伤程度,如血管闭塞处平面以上仍可见严重的肌肉、软组织坏死、血管壁水肿、中内膜增厚、内膜毛糙及附壁小血栓则应继续向上调整截肢定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