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临床及基因分析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ic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症是一类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除血友病甲、乙外,其他均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本疾病发病率低,常幼年发病,终身受累,临床表现多样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有的终身无出血表现,有的出血严重,甚至颅内出血。对本类疾病发生紧密相关基因突变的致病机理研究,有助于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和优生优育,同时也能够更深入认识各相关凝血因子的蛋白结构关系,为相关因子的功能研究提供分子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机体凝血机制。本研究对1例先天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进行研究,为人类凝血酶原缺陷症的临床及凝血酶原的结构功能研究提供新思路。  方法  1.采用PT一期凝固法检测部分活化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凝血酶时间(TT),作为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的筛查实验;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结合ELISA法检测凝血酶原抗原(FⅡ:Ag)和PT一期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活性(FⅡ:C)作为确诊实验。根据家系成员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绘制家系图谱。  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测序对家系成员F2基因进行分析;同时采用PCR-RLFP技术分析100例正常人该位点以排除基因多态性。  3.从正常肝组织提取mRNA并构建F2真核表达载体;采用PCR介导的重组质粒定点诱变技术构建突变体;利用脂质体法(Lipofactamine2000)真核转染并表达。PT一期凝固法分析各突变体(凝血酶原)活性及Western Blot检测抗原。  结果:  1.先证者男,22岁,无明显临床出血表现,凝血酶原抗原为103%,活性仅为2%,属于遗传性异常凝血酶原血症。  2.测序发现先证者的F2基因外显子13存在新的T24858G纯合型突变,致其编码的凝血酶原发生Tyr510Asp(Y510D)氨基酸替换,同时先证者F2基因外显子6存在T165M的SNP位点。  3.体外表达试验中,野生型及突变型培养上清凝血酶原活性均为2%,抗原也有表达(WB显示)。细胞裂解液中野生型及突变型均有凝血酶原抗原表达,野生型及突变型凝血酶原差异表达量不明显。  结论:  1.本研究新发现1例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异常凝血酶原血症家系,由凝血酶原 Y510D突变所致,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的突变。  2.体外表达实验显示重组凝血酶原蛋白能够在体外表达,与病人结果一致。但野生型和突变型凝血酶原活性不存在差异,和预期的临床表型结果不一致。
其他文献
目的Dandy-walker综合症(DWS)是一类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疾病,是由于小脑发育畸形和第四脑室中侧孔闭锁,引起第四脑室囊性扩大和继发梗阻性脑积水,预后不良。目前,由于
一、前言唐家庄矿是开滦煤矿的一个老矿井,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广大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认真执行“抓革命,促生
在我国南方,由于雨水较多,雨季较长和矿石严重风化,很多矿山开采出来的矿石中含泥多水分大,给选矿前的破碎筛分系统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并严重影响选矿厂处理能力的发挥。为了
绿豆不易保管,极易生虫,如何储存保管呢? 对于绿豆储藏危害最大的是绿豆象。绿豆象习惯上人们称它为“豆牛子”,其成虫极为活跃,在交尾10分钟后即可产卵。卵产绿豆豆粒中,每
运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研究了棉花品种各性状的综合优劣程度。结果表明,综合隶属度大小依次为泗棉3号>浙102>苏棉4号>中棉所19>苏棉6号>中棉所12,为棉花品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Us
近年来,我国从事离子束研究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离子束作用于生物种子或其他组织器官时,会产生明显变异,给育种事业带来了新曙光。离子束育种的主要设备是低能离子束加速器,用
在雨花石中,有的是以质取胜,有的是以色取胜,有的是以象形意蕴取胜。象形意蕴是赏玩雨花石的最高审美层次,它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还具有常读常新、百看不厌的效果。这里
实验一 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对人富颈癌CaSki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淋巴转移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对人宫颈癌CaSki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人宫颈癌裸鼠移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检查的优选方案。材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1
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病人血脂水平,观察血脂紊乱状况,初步探讨血脂紊乱在SLE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并对SLE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