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芽穿越Bruch膜,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和/或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增殖形成的纤维血管组织,常伴有黄斑部视网膜下的浆液性渗出和出血,可导致多种眼底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拟眼组织胞浆综合症、眼底血管样条纹合并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以CNV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老年人群中首要的致盲性眼病。CNV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缺乏理想的防治手段。目前抑制或消退CNV的途径有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PDT)、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手术剥除及放射治疗,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或复发率高,或不可避免损伤正常组织结构,造成视功能进一步恶化。因此,探讨CNV发病机理,在此基础上寻求一安全、稳定、高效的治疗策略势在必行。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血管舒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基质降解,接着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活化、移行、增生、出芽生长并形成管腔,最后新生血管成熟、重塑构成血管网。目前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新生血管生成的调控,CNV发生早期的重要步骤包括:Bruch膜的变化、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s,MMPs)的活化、血管生长因子与抑制因子表达的变化。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平衡的破坏是血管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血管生长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血管生成素(Ang)等。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包括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管抑素(AS)、内皮抑素(ES)等。新生血管的形成不仅与诱导新生血管因子浓度增高有关,而且与抗血管新生因子水平降低有关。尽管很多细胞因子在体外有调节血管生成的作用,但在体内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长因子只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在所有的抗新生血管因子中作用最强的是PEDF。因此我们通过检测在实验性CNV组织中PEDF、VEGF和Ang-2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得出结论:三者表达失衡可能在CNV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目的:观察PEDF、VEGF和Ang-2在实验性CNV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CNV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照组:2只BN大鼠(4只眼),空白对照。实验组:24只BN大鼠(48只眼),应用氪激光光凝视网膜制备CNV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在光凝后1,3,7,14,21,28天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后摘除眼球。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光凝区和正常视网膜中PEDF、VEGF和Ang-2蛋白的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V4.0)对实验结果进行阳性染色密度半定量分析,再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PEDF蛋白质在正常BN大鼠视网膜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色素上皮(RPE)层表达。光凝后在激光损伤区PEDF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色素上皮层、外核层和脉络膜损伤区。光凝后3天激光损伤区PEDF表达阳性染色密度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后实验各组PEDF阳性染色密度逐渐下降,但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2. VEGF蛋白质在正常BN大鼠视网膜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阳性表达。光凝7天后在激光损伤区VEGF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缺损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及CNV增殖区,光凝后14天CNV增殖区阳性染色密度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它各组阳性染色密度变化无显著差异。3. Ang-2在正常BN大鼠视网膜各层均无阳性染色。光凝组视网膜中,Ang-2蛋白质在激光损伤区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缺损区及CNV增殖区有阳性染色,7天时阳性染色密度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光凝7天后各时间点阳性染色密度无显著差异。结论:1. PEDF表达不足可能是CNV形成和增殖一个主要原因。2. Ang-2和VEGF是CNV形成和增殖一个主要原因,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3.VEGF与PEDF表达失衡可能在CNV形成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