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心理学的重大发现原型理论已经在语言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很多语言问题在原型理论面前迎刃而解。本文作者试图将这一新兴理论应用到对翻译原则的探索研究。该研究首先澄清了翻译标准与翻译原则的名与实,区分了原型理论的语言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并根据对现有翻译原则的归纳研究提出了翻译原则的拟定方针。在此基础上,将原型的语言学及心理学意义与翻译过程、翻译层次及翻译单位相结合,视一定的翻译层次和翻译单位为原型的语言学及心理学的语言和非语言组成要素,并系统地提出翻译过程中的三条翻译原则,即:(1)原作核心原则: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在各种阐释、解读、领悟的基础上形成各翻译层次及翻译单位的原作样例,并将原文作者、原文读者反应纳入考虑,通过这些样例整合出原作的最佳样例,甚至原作原型;(2)译作核心原则: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建立各种再阐释、再解读、再领悟,并将译文读者(群)(包括译者这一第一读者)反应纳入考虑,在各翻译层次和翻译单位上形成译作样例;(3)整合原则: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整合上一原则中各要素的最佳样例,并将翻译主体,即原作作者、原作读者反应、译作读者拟反应(包括译语文化语境、思维模式的影响)纳入考虑,得出译作最佳样例,从而实现原作最佳样例,甚至原型与译作最佳样例,甚至原型间的对应。其中,第一条翻译原则的操作过程是由原作的文本到文化语境,原型的心理学意义到原型的语言学意义的翻译层次及翻译单位,第二条是译作的文化语境到文本,而第三条则是以形成译本以表达原作为主,即由文本到文化的,翻译层次和翻译单位由小到大逐一实现文化的包括文化对文本掌控的综合过程。在这三条原则中,不仅涉及原作文本本身,还牵涉翻译主体,即原文作者、原文及译文的读者,在本研究中,这应该被看作原型的心理学意义的研究范畴。此外,本文还通过对《道德经》第十章进行的原型翻译原则的译本分析证明了原型翻译原则的可行性,以及解释力。该原则行使了翻译原则应有的为译者提供的指导作用,并且允许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拓展而产生新的对原作的理解及样例,进而产生新的译作样例。